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鼠曲草抗COPD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UPLC-QE-MS结合网络药理学
刘婉婷,林婉琪,卓辰茜,叶向丽,李煌
2023, 19 (8): 168-175. [摘要] (18) PDF (2459KB)(46)
目的:系统研究鼠曲草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发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主要药效成分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UPLC-QE-MS技术,通过XCMS软件对鼠曲草提取物正、负离子质谱数据进行分析,应用TCMSP数据库获取鼠曲草活性成分及靶点;以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获取疾病靶点,使用Venny 2.1.0找出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应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Composite Score>0.99的情况下UPLC-QE-MS共鉴定出化合物133个,其中正离子模式鉴定82个成分、负离子模式鉴定51个。基于各数据库收集,共获得10个鼠曲草活性成分及185个可用于后续分析的靶点,1 637个COPD作用靶点(Relevance score≥20),交集靶点共91个。GO生物过程共449条,包括BP有23条、MF 128条、CC 91条;KEGG相关信号通路包括p53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采用UPLC-QE-MS技术进行定性分析,方法稳定可靠,为鼠曲草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鼠曲草防治COPD的作用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阐明鼠曲草的药理作用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银屑病核心药组作用机制
黄俊,焦思敏,曾洁,蒋力,向丽萍,王畅
2023, 19 (1): 151-159. [摘要] (47) PDF (2317KB)(71)
目的:探究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银屑病的核心药组及其治疗银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医传承计算平台(TCMISS V3.0)中的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功能对《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中31位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银屑病常用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到核心药组,使用TCMSP和TCMID数据库搜集核心药组的化合物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使用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取银屑病靶点,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构建“核心药组-中药-化合物-靶点-银屑病”网络及PPI蛋白互作分析,使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将重要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1)得到由地黄、赤芍、牡丹皮、甘草、土茯苓组成的核心药组;(2)得到核心药组活性化合物184个,主要成分包括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等;(3)获得核心药组靶点236个,银屑病靶点1 011个,交集靶点100个,核心靶点为TNF、IL-6、IL-1β、TP53、JUN等;(4)GO分析结果主要包括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对激素的反应、对无机物的反应、对细胞迁移的正向调控、对细胞运动的正向调控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结果主要包括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与TNF、IL-6、IL-1β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银屑病核心药组由地黄、赤芍、牡丹皮、甘草、土茯苓构成,具有清热养阴活血的功效,该药组所含的槲皮素、山柰酚、黄芩素等活性化合物可通过TNF、IL-6、IL-1β等靶标干预银屑病免疫反应及细胞增殖等发挥治疗作用。
基于现代医案的消风散治疗皮肤病证治规律研究
许馥容,向丽萍,李湘鹏,陈思文,唐源苑
2021, 17 (2): 144-146. [摘要] (239) PDF (1674KB)(643)
目的:结合现代医案探讨消风散治疗皮肤病的证治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KNI)近40年的消风散医案165例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65例消风散治疗皮肤病医案,发现消风散常治疗瘾疹病、湿疮、风热疮、风瘙痒、面游风等皮肤病;应用指征为瘙痒、丘疹、风团、大便干结、鳞屑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常用加味药物为白鲜皮、赤芍、紫草、地肤子、金银花等。结论:现代运用消风散治疗皮肤病与《外科正宗》消风散病因病机相似,但略有不同,药用剂量偏大,治疗也并非原文所述仅疥疮、瘾疹,现应用广泛,临床随症加减,运用更灵活。
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射频火针治疗肺经风热证痤疮45例临床观察
许馥容,向丽萍,米兰
2020, 16 (12): 154-156. [摘要] (123) PDF (1560KB)(431)
目的:观察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射频火针治疗肺经风热证痤疮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肺经风热证痤疮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口服枇杷清肺饮加减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射频火针联合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枇杷清肺饮加减联合射频火针内外合治可有效改善肺经风热证痤疮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从风论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斑块研究概述
向丽; 宫丽鸿;
2019, 15 (1): 170-172. [摘要] (113) PDF (1549KB)(381)
论述急性冠脉综合征与不稳定斑块在传统医学中的认识、传统医学对风的概念,以及风与不稳定斑块的关系,并讨论风性药物的应用。
艾叶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梅全喜;陈小露;向丽;
2017, 13 (7): 3-9. [摘要] (212) PDF (2212KB)(404)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常用于艾灸、中药临床等。由于艾属植物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使艾叶难以快速地鉴定,不利于药材流通管理规范化以及用药安全。基于ITS2序列以及psbA-trnH序列,从分子水平对艾叶及其近缘种的15个蒿属植物进行鉴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艾叶及其近缘种的基因组DNA较容易提取得到,提取率为100%,PCR扩增,测序后能够得到稳定的ITS2片段以及psbA-trnH片段。根据序列特征、K2P遗传距离、聚类树的分析结果分析,相对于psbA-trnH以及ITS2+psbA-trnH序列,ITS2序列更适用于鉴定艾叶及其近缘种或混伪品,是鉴定艾叶的理想条形码。56批艾叶样本的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25bp,种内暂未发现变异位点,种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艾叶与其混伪品间的最大种内距离小于最小种间距离0.005。以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估计构建系统聚类树的结果表明,56条艾叶ITS2序列独自聚为一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与其混伪品能够很好地区分。同时,除了东亚栉齿蒿、大籽蒿之外,艾叶近缘种以及混伪品之间也都能各自单独聚为一支,单系性良好,能够很好地与艾叶区分开。因此,ITS2序列可用于鉴定其近缘种及其混伪品,是基于分子条形码技术鉴定的理想序列。
被引次数: Baidu(4)
藏药DNA条形码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张雨欣;刘川;刘悦;陈士林;徐江;向丽;张艺;
2016, 12 (3): 11-14. [摘要] (139)
藏药疗效独特明确,越来越受国内外市场重视,但藏药材来源较为复杂,品种研究中同名异物的现象严重。DNA条形码(DNAbarcoding)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即通过使用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和鉴定,且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药材质量评价,不受物种形态特征和发育时期的影响。通过介绍藏药材中基原不清、品种混乱的现状,结合近年文献,综述DNA条形码技术在藏药材鉴定中的具体应用,阐明运用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藏药品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展望藏药DNA条形码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