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都予以常规糖尿病基础治疗加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煎服参芪麦味地黄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两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微量蛋白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好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麦味地黄汤是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有效方剂,具有降低尿微量蛋白、降血糖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溴吡斯、泼尼松等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5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绝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观察右归丸加减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阴阳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阴阳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左甲状腺钠片50~75μg口服,每天1次。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煎服右归丸加减汤剂,每天1剂,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改善幅度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使用左旋甲状腺钠片的剂量均减少(P<0.01),且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减少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9%)明显优于对照组(84.3%)(P<0.05)。结论:右归丸加减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阴阳两虚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目的:观察内补丸加减联合温和灸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下过多(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内补丸组方煎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和灸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减少(P<0.01),且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1%,愈显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4%,愈显率为48.6%。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补丸联合温和灸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白带过多、腹痛、腹胀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缺陷胎儿的声像图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早中孕产妇,采用三维、四维超声对胎儿缺陷情况进行辨认。结果:在100例孕妇中,有1例孕妇于孕22周时发现胎儿四肢骨短,变形弯曲,引产后证实为成骨不全,另1例产妇于孕24周做检查时发现胎儿左肾盂分离10mm,追踪复查后仍无改变,分娩后复查胎儿左肾轻度积水。其余胎儿产后或晚孕超声检查目前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利用彩超可以对胎儿畸形做出及时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早期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有较高的价值,是产前筛查及诊断的重要方法。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上报的141份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发生ADR的几率较高;静脉给药较其它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占94.3%);抗微生物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52.5%),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2.8%)。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发挥药师的专业优势,提高ADR监测工作的质量,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