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林永秀; 范郁山; 耿宝忠; 苗芙蕊
2016, 12 (9): 60-61. [摘要] (119) PDF (433KB)(350)
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疗效显著。通过将近五年来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文献资料按体针、药物、针刺配合药物、其他四个方面进行分类综述,以总结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Baidu(2)
肝火扰心型不寐中医治疗现状
杨晓; 林永秀; 邓燕琴;
2016, 12 (24): 85-86. [摘要] (105) PDF (428KB)(414)
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疗效突出。通过查阅近年来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中药治疗、针刺治疗、针药结合治疗和综合治疗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了中医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的研究进展,对临床治疗肝火扰心型不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PR、ER表达作用研究
范郁山;耿宝忠;林永秀;苗芙蕊;
2016, 12 (2): 7-9. [摘要] (93) PDF (536KB)(448)

目的:观察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内膜的孕激素受体(PR)、雌激素受体(ER)表达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和造模组,构建原发性痛经的老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痛经老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药物组(C组)、针刺组(D组)、隔药灸组(E组)。观察各组大鼠出现扭体反应的潜伏期、30min内扭体次数及大鼠子宫内膜PR、ER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发生扭体反应次数较多,且扭体反应前有潜伏期,空白组无扭体反应(P<0.01)。针刺组、药物组、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均较模型组减少,且扭体潜伏期均延长(P<0.01)。隔药灸组和针刺组大鼠扭体反应次数显著降低(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反应较针刺组少(P<0.01)。隔药灸组大鼠扭体抑制率最高(P<0.05)。隔药灸组、针刺组、药物组及模型组大鼠ER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R表达显著减少(P<0.01);隔药灸组、针刺组及药物组大鼠ER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药物组显著降低,PR表达显著增加(P<0.01);隔药灸组大鼠ER表达较针刺组显著减少(P<0.01),PR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与调节ER、PR表达有关,可下调痛经大鼠ER表达,提高PR表达。

被引次数: Baidu(5)
中医外治法治疗高脂血症研究现状
耿宝忠;范郁山;林永秀;苗芙蕊;
2015, 11 (20): 38-39. [摘要] (65) PDF (462KB)(450)
被引次数: Baid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