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虫草扶正方协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蒋均才,康小燕,陈坤,武万兴,汪小东,李润,梅全喜
2023, 19 (11): 17-22. [摘要] (30) PDF (2253KB)(145)
目的:研究虫草扶正方各味药材的协同免疫作用,并对虫草扶正方进行增强免疫力活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虫草扶正方内药材不同组合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K细胞活性及半数溶血值,并对其增强免疫力活性进行评价。结果:在同等剂量(300mg/kg)条件下,虫草扶正方组(冬虫夏草、西洋参、北沙参及肉桂)、冬虫夏草+西洋参+北沙参组及冬虫夏草组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而其他组不具有增强免疫力活性。结论:通过药材不同组合配比研究表明,虫草扶正方各味药材间具有协同免疫作用,且虫草扶正方在不同剂量条件下(200、300、400mg/kg)具有增强免疫力活性,证明虫草扶正方可用于增强免疫力健康产品开发。
中医药联合化疗抗肿瘤增效减毒实验与临床研究综述
林慧,梅全喜
2022, 18 (2): 230-233. [摘要] (70) PDF (1465KB)(128)
通过文献整理,对中医药在肿瘤化疗中增效减毒作用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配合中医药治疗,可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并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该研究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抗肿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苍术在瘟疫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
杨洋,梅全喜,张书亚,朱婧,黄晓怡,杨光义
2021, 17 (8): 214-218. [摘要] (95) PDF (1795KB)(593)
为研究苍术在古代瘟疫防治及目前新型冠状病毒防治中的相关应用,通过查阅历代防治瘟疫的古籍与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述苍术在各种瘟疫防治中的具体作用及应用,发现苍术在历代瘟疫防治中具有确切的预防及治疗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的预防与治疗,并具有一定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金银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应用探析
郑依玲,欧阳勇,梅全喜,李皓翔,余应嘉
2021, 17 (7): 180-184. [摘要] (324) PDF (1747KB)(6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播迅速,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极强,属于中医"疫病""疫毒""温疫"范畴。自古以来,中医药在疫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医药亦占据着重要地位,全国各地都纷纷提出了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方案。金银花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在此次疫情的防治方案中高频出现,应用较广,防治新冠肺炎效果显著。从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金银花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现状和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理作用入手,探讨金银花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应用。
冬虫夏草治疗肾精亏虚证网络药理学研究
范卫锋,王秋燕,李皓翔,邹园生,梅全喜,钱正明
2021, 17 (12): 144-148. [摘要] (68) PDF (1857KB)(138)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冬虫夏草治疗肾精亏虚证的作用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国知网(CNKI)、PubMed、Drugbank、Stitch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多种系统生物数据库检索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检索肾精亏虚证相关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构建冬虫夏草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对关键靶点构建PPI网络,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冬虫夏草筛选出13个化合物和19个靶点参与治疗肾精亏虚证,通过蛋白互作(PPI)分析PTGS2、CNR1、PPARA、SLC6A2等关键靶点。GO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小分子代谢调节、羧酸结合、膜筏等生物功能,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2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涉及到钙信号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信号通路、胆固醇代谢信号通路等。结论:冬虫夏草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肾精亏虚证。
越南传统药物研究与应用进展
黄忠孝,范卫锋,占心佾,李皓翔,梅全喜
2021, 17 (11): 1-3. [摘要] (89) PDF (1758KB)(657)
越南优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蕴藏丰富药用植物资源,其医药的发展长期受中国传统医药影响,结合本土用药经验孕育出自己独特的越南传统医药。从越南传统药物历史、资源、种植、交流和贸易、药物制剂、传统药物杂志、部分常见药物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代表性应用成果,以期为越南传统药物的深入了解和开发提供参考,促进中越两国传统药物的交流和发展。
《岭南采药录》药物炮制方法探析
林慧;黄冉;梅全喜;杨光义;金远俊;金世元
2020, 16 (6): 175-177. [摘要] (176) PDF (1501KB)(739)
萧步丹所著《岭南采药录》为岭南生草药的重要专著,对岭南中草药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书中对药物的炮制方法记载比较简明扼要,其中有的炮制方法独特,至今文献鲜见对其收载及整理。通过对《岭南采药录》药物炮制加工方法进行归纳整理,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个人见解,旨在为推动岭南地方中草药炮制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药膳原料的应用研究
范文昌; 莫妙玲; 蔡丽华; 梅全喜;
2019, 15 (1): 198-200. [摘要] (163) PDF (1519KB)(44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药膳作为一种预防亚健康的安全有效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通过分析20种谷粟豆类食物的功效,发现其中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最多,有6种;39种蔬菜类食物,最多的是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有9种;37种禽畜水产类食物,补气健脾功效的最多,有9种;26种水果和坚果类食物,具有生津止渴功效的最多,有5种;总结了100种药食同源的功效,最多的是具有温中散寒功效的药物,有10种。对药膳所需原料进行归类整理,根据功效分类进行总结分析,为药膳制作提供参考依据。
ICP-MS法测定鲜冬虫夏草中5种重金属的含量
钱正明; 周建桥; 李文庆; 李华; 梅全喜; 刘潇潇; 李文佳;
2019, 15 (1): 66-68. [摘要] (184) PDF (1574KB)(378)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鲜冬虫夏草样品中铅、镉、砷、汞、铜5种重金属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制备采用微波消解法,样品测定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结果:5个重金属元素在各自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5%~121.73%(RSD <4.3%);所测15批鲜冬虫夏草(繁育品)样品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中国、美国和欧洲药典标准要求。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鲜冬虫夏草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
纸塑药袋调剂模式在药房应用的实践与体会
刘敏豪; 刘锐锋; 梅全喜; 王添生;
2018, 14 (7): 205-207. [摘要] (203) PDF (1489KB)(407)
目的:为纸塑药袋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围绕纸塑药袋摆药模式与医院的其他摆药模式作对比,并探讨其应用于门诊药房的优势。结果:对于中心药房调剂工作来说,纸塑药袋摆药模式较药杯摆药模式更清洁及节约人力成本;当医疗机构病床数较少时,纸塑药袋摆药模式比自动包药机摆药模式更划算;第二代光电式打印纸塑药袋较第一代更优越;纸塑药袋调配模式在门诊药房工作中占有耗材成本以及信息承载量的优势。结论:纸塑药袋调配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鲜冬虫夏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肖瑛; 胡雪峰; 陶盛昌; 钱正明; 梅全喜; 李文佳;
2018, 14 (4): 80-85. [摘要] (211) PDF (2796KB)(546)
冬虫夏草作为中国一味药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具有保肺益肾等功效。众多研究者对其药理活性进入了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力、辅助抗肿瘤、抗氧化、防衰老等多种活性。东阳光研究团队对鲜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被引次数: Baidu(1)
纸塑药袋在医院药房调剂工作中的应用
刘敏豪; 梅全喜; 唐志芳;
2018, 14 (3): 198-199. [摘要] (164) PDF (502KB)(345)
通过介绍纸塑药袋调剂方式,对比医院药房现行的其他调剂方式,探讨纸塑药袋摆药方式在书写时间、核对、洁净情况、调剂速度、调剂成本以及机动性的优势。结果发现纸塑药袋调剂在书写时间、核对、洁净情况、调剂速度、调剂成本以及机动性方面较传统调剂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医院药房选择调配模式,需要结合调剂工作量、调剂耗时以及调剂成本等因素进行选择。
葛洪《肘后备急方》对中药炮制的贡献探析
林慧; 梅全喜;
2018, 14 (2): 81-82. [摘要] (177) PDF (553KB)(395)
论述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药物的加工炮制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肘后备急方》中的炮制方法为现代中药炮制理论的发展及实践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坐月子”之药膳食疗
范文昌; 蔡丽华; 莫妙玲; 梅全喜;
2018, 14 (12): 77-79. [摘要] (165) PDF (1575KB)(532)
改变传统"一天一鸡"的月子饮食方式,多样化丰富产妇的一日三餐,不仅色香味俱全,并能防治产后病的出现。从食材、药食同源、药材、药膳方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结合临床感官评定结果,观察其疗效及反馈。结果发现,产后病的发生多与出血过多、元气受损、瘀血内阻等因素有关,而药膳食疗则是寓医于食,可以发挥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及道地性药材的优势,辨证施膳,提高"坐月子"的生活质量。
关于葛洪生卒寿年及其晚年隐居、逝世地的再探讨
梅全喜; 戴卫波;
2018, 14 (1): 10-13. [摘要] (173) PDF (838KB)(385)
关于葛洪的生卒与寿年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有61岁和81岁之说,且61岁说居多,至于其逝世地一般都认为是广东惠州罗浮山。根据近年来一些新资料和证据,并结合自己研究的结论,提出了葛洪生卒寿年及逝世地的新认识:葛洪寿年为81年,其最终的隐居、逝世地不在罗浮山,而极有可能在浙江宁海或安徽宁国。
艾叶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梅全喜;陈小露;向丽;
2017, 13 (7): 3-9. [摘要] (212) PDF (2212KB)(404)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常用于艾灸、中药临床等。由于艾属植物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使艾叶难以快速地鉴定,不利于药材流通管理规范化以及用药安全。基于ITS2序列以及psbA-trnH序列,从分子水平对艾叶及其近缘种的15个蒿属植物进行鉴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艾叶及其近缘种的基因组DNA较容易提取得到,提取率为100%,PCR扩增,测序后能够得到稳定的ITS2片段以及psbA-trnH片段。根据序列特征、K2P遗传距离、聚类树的分析结果分析,相对于psbA-trnH以及ITS2+psbA-trnH序列,ITS2序列更适用于鉴定艾叶及其近缘种或混伪品,是鉴定艾叶的理想条形码。56批艾叶样本的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25bp,种内暂未发现变异位点,种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艾叶与其混伪品间的最大种内距离小于最小种间距离0.005。以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估计构建系统聚类树的结果表明,56条艾叶ITS2序列独自聚为一支,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与其混伪品能够很好地区分。同时,除了东亚栉齿蒿、大籽蒿之外,艾叶近缘种以及混伪品之间也都能各自单独聚为一支,单系性良好,能够很好地与艾叶区分开。因此,ITS2序列可用于鉴定其近缘种及其混伪品,是基于分子条形码技术鉴定的理想序列。
被引次数: Baidu(4)
四季药膳养生
范文昌; 梅全喜
2017, 13 (4): 60-61. [摘要] (206) PDF (759KB)(468)
随着养生知识的普及,药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从四季药膳的季节气候、致病特点、季节宜忌、药膳方选、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总结每种季节适宜的药膳种类,为四季药膳养生提供参考。
辨体质药膳养生
范文昌; 梅全喜
2017, 13 (3): 43-45. [摘要] (209) PDF (1071KB)(458)
随着养生知识的普及,药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从每种体质的常见表现、药膳食疗原理、药膳常用食材药材、药膳方选、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类分析,提供了每种体质具体的药膳养生方法,以期为辨体质药膳养生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Baidu(1)
痛泻要方考证
郑依玲; 梅全喜; 胡莹; 唐志芳; 董鹏鹏;
2017, 13 (23): 57-58. [摘要] (149) PDF (454KB)(349)
痛泻要方并非首见于《景岳全书》,其病机并非局限于肝旺脾虚。通过查阅近些年有关痛泻要方考证方面的相关书籍以及文献,对痛泻要方的方源、方名及病机进行考证,为今后痛泻要方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得出痛泻要方始见于《丹溪心法》,方名在《医方考》中首见,其病机是肝脾不和的结论。
被引次数: Baidu(1)
中药产品及药膳食疗在广东地区治疗咽喉肿痛中的应用
范文昌; 陈优生; 梅全喜
2017, 13 (12): 55-56. [摘要] (151) PDF (835KB)(499)
广东地处岭南,是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冬暖夏热,多潮湿炎热天气,若饮食不当,睡眠不足,很容易令人生“热气”,当地居民易患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疾病。通过对《广东地产药材研究》《广东地产清热解毒药物大全》等广东地方药物专著,以及中医药膳食疗网(www.zyyssl.com)中常用治疗咽喉肿痛的中药、中成药、医院制剂、药膳进行调查与归类,深入了解中药产品及食疗药膳在广东地区治疗咽喉肿痛中的应用,为合理科学养生保健提供参考。
被引次数: Baidu(1)
《肘后备急方》之黄疸病探讨
王瑶; 梅全喜; 钟希文
2016, 12 (14): 67-69. [摘要] (103) PDF (637KB)(380)
目的:通过对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黄疸病记载进行浅析,探讨其对黄疸病治疗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方法:从《肘后备急方》中有关黄疸病的分类、证治及用药特点,结合后世常用方剂及现代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葛氏提出了黄疸病的分类、治法方药及溺白纸的检测方法。结论:《肘后备急方》丰富了黄疸病的治疗方案,对后世研究黄疸病也具有指导意义。
被引次数: Baidu(2)
黑面神不同极性部位HPLC色谱与抗慢性皮炎-湿疹疗效的关联性研究
彭伟文; 戴卫波; 梅全喜; 王英晶; 王珠强; 吴飞
2016, 12 (14): 41-45. [摘要] (143) PDF (1522KB)(376)
目的:研究黑面神不同极性部位高效液相色谱与其抗慢性皮炎-湿疹疗效的关联性,为探索黑面神的有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黑面神不同极性部位进行分离,采用梯度洗脱程序,流速为1.0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建立慢性皮炎-湿疹小鼠模型,观察黑面神不同极性部位对小鼠耳肿胀的改善作用。结果:黑面神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正丁醇萃取部位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多于氯仿部位和剩余水层部位,且这两个部位抗慢性皮炎-湿疹疗效亦优于氯仿部位及剩余水层部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黑面神抗慢性皮炎-湿疹作用的效应物质主要来源于其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其高效液相色谱及相关峰数据可用于衡量黑面神的抗慢性皮炎-湿疹疗效。
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毒性中药合理应用探析
胡玉良; 梅全喜; 曾聪彦
2016, 12 (13): 47-50. [摘要] (100) PDF (833KB)(374)
通过对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毒性中药作整理分析,并比较《中国药典》对该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给应用《肘后备急方》中含毒性中药的方剂提供参考,避免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肘后备急方》中“药食同源”与药膳食疗之探讨
范文昌; 任冬梅; 梅全喜
2016, 12 (12): 48-51. [摘要] (144) PDF (774KB)(358)
目的:深入了解《肘后备急方》中药食同源药物、药膳食疗的应用概况及食疗禁忌,为更好地探索研究葛洪食疗养生思想提供参考。方法:对《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中关于《肘后备急方》的药膳食疗部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肘后备急方》中用到43种药食同源的药物,甘草、豆豉、杏仁、生姜、茯苓等药物应用范围最为广泛,药食同源药物在治疗疾病中伤寒时气使用品种数最多;《肘后备急方》中常用药膳类型有汤、粥、酒、羹、茶点、蒸饭、饼等;《肘后备急方》共有13处记载了食疗禁忌方面的内容。结论:《肘后备急方》将辅料与主料进行完美的结合,倡导的药膳方均为平常易得,"药食同源",具有简单、廉价、高效等优点,药膳食疗方为药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研究
戴卫波; 梅全喜
2016, 12 (12): 10-12. [摘要] (129) PDF (398KB)(366)
目的:观察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对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HepG2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用500、125、62.5μg/mL不同剂量的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干预后,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叶下珠甲醇提取物(62.5、250、500μg/mL)明显增加了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可改善IR-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被引次数: Baidu(1)
《肘后备急方》治呕之临床经验探讨
陈晓坚; 邱雄泉; 梅全喜
2016, 12 (11): 69-70. [摘要] (92) PDF (496KB)(401)
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论述了突发呕吐症状的治疗。葛洪以呕处方,症中辨证,综合治疗,对后世中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及参考意义。
被引次数: Baidu(2)
中山人健康养生理念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何希俊;谭战;黄娜娜;唐敏;蔡晓静;何淑玲;成金乐;梅全喜;
2016, 12 (1): 1-3. [摘要] (100)
被引次数: Baidu(4)
广东地产药材在药膳中的应用
范文昌;林锦娜;梅全喜;
2015, 11 (24): 1-3. [摘要] (74) PDF (585KB)(435)
被引次数: Baidu(3)
火炭母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蔡家驹; 曾聪彦; 梅全喜;
2014, 10 (24): 32-34. [摘要] (87) PDF (589KB)(531)
被引次数: Baidu(18)
人工神经网络在血药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梅全喜,刘朝晖
2013, 9 (6): 60-62. [摘要] (83)

目的:综述人工神经网络在血药浓度预测中的应用.方法:根据近年的文献资料,对人工神经网络在血药浓度预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结果:人工神经网络能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学习其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建立所需的血药浓度预测模型,极大地简化了传统血药浓度预测所需的建模工作.结论: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极有潜力的血药浓度预测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