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从“治水先疏肝”论治特发性水肿
曾月,连道仕,潘超然,王超
2022, 18 (3): 107-110. [摘要] (42) PDF (1564KB)(111)
特发性水肿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不明,机制不清,现代医学多用利尿剂、激素等对症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且容易反复,中医以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优势,治疗杂病疗效确切。从肝气、肝血和肝经三个方面论述"治水先疏肝"的观点,并附两则验案。特发性水肿虽虚实夹杂,但从整体出发,谨守病机,坚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疏肝、理气、行血、调经,则水肿自消。
近2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选穴用经规律探析
黄梓铭,刘欣,唐雅妮,朱鼎铭,金佳燕,艾坤,王超
2021, 17 (4): 119-122. [摘要] (245) PDF (1840KB)(595)
目的:总结分析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选穴用经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英文主要数据库,整理近20年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处方,归纳选穴用经规律。结果: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选穴排名前5位的穴位是中极、三阴交、关元、膀胱俞、次髎。结论:取穴部以腹背为主;经脉使用以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重用特定穴,尤以背俞穴、募穴为要。
Epley法手法复位联合针刺治疗耳石症(PC-BPPV)案一则
鲜琦琦,代顺心,雒德华,王政研,王超
2021, 17 (4): 106-107. [摘要] (234) PDF (1637KB)(657)
耳石症又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发病与头部位置相关,并可引发短暂眩晕的外周前庭性疾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该病案患者反复头晕3年余,加重3周,伴视物旋转,后躺时伴强烈恐惧感,颈部酸痛不适,有口苦、口干等症状,辨证属肝阳上亢证,临床治疗以手法复位联合针刺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主,疗效较好。
孙思邈防治疫病用药经验探析
鲜琦琦,代顺心,张达,王政研,张巍,王超
2020, 16 (10): 11-13. [摘要] (120) PDF (1569KB)(495)
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以前中医药临床的集大成者,其疫病防治的思路及方法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其防治疫病的学术思想主要侧重在预防上,以避瘟疫为核心,提出中药纳鼻、香囊、烧薰的中医外治法或联合中药内服防疫,为后世防疫拓展了思路。疫病治疗强调服药方法,以知为度,中病即止。其用药思路基于《神农本草经》,常用含毒性或配伍药性峻烈的中药。通过整理孙思邈防治疫病的用药经验,分析其防治疫病的用药方法及特点,以期为疫病的综合防治开拓思路。
从“肝”浅述“气有余便是火”
王超;
2016, 12 (6): 74-75. [摘要] (120) PDF (284KB)(460)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到"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是气虚"一论。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以及信息传递的载体。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调畅气机,易静难动,性喜调达,恶抑郁恼怒,而内寄相火,与"气"密切相关。若肝用失常,肝体失和,"气"随之变化,常可化热化火。从"肝"浅述"气有余便是火"。
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概况
朱春霖;孙军刚;罗丹青;冉文菊;王超;
2016, 12 (4): 88-89. [摘要] (126) PDF (489KB)(422)

痛风性关节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药治疗虽有效但毒副作用大,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整理、归纳痛风性关节炎机制研究及针灸治疗方面的相关文献,总结近年来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次数: Baid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