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探析
相惠君,黄佳红,林芳芳,刘振威
2024, 20 (2): 116-123. [摘要] (17) PDF (3062KB)(6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用药规律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自2000年1月-2022年4月,CNKI、WanFang Data、VIP、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ITP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条件收集其中药组方信息。以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2.0作为统计分析工具进行用药规律分析。通过TCMSP、化学成分数据库等及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获取核心药物组合的有效成分及靶点信息,通过GeneCards等疾病数据库获得ITP的相关疾病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运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潜在作用靶点-成分网络图。通过STRING 11.5和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核心蛋白PPI网络。运用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最终获得184首中药处方,中药210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六味中药分别为当归、仙鹤草、黄芪、生地黄、甘草、牡丹皮。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生地黄、牡丹皮,系统聚类分析共聚出4个新处方。对当归、仙鹤草、黄芪、生地黄、牡丹皮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取药物靶点306个,疾病靶点1 517个,交集靶点72个。最终获得关键成分为山柰酚、槲皮素、β-谷甾醇、白桦脂酸、木犀草素;筛选出核心靶点为AKT1、VEGFA、SRC、EGFR、CASP3等。GO分析得到生物过程1 203条,包括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细胞表面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等;细胞组成78条,包括膜筏、膜微区等;分子功能95条包括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145条,与ITP相关性较大的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的MicroRNAs基因、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1)中医药治疗ITP的药物,其用药类型以补益类最为常见,佐以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类药物等;(2)核心药物组合(当归、仙鹤草、黄芪、生地黄、牡丹皮)的主要活性成分山柰酚、槲皮素等,通过AKT1、VEGFA等靶点,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的MicroRNAs基因、MAPK信号通路等过程,起到治疗ITP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