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研究进展
毛宇宏,秦晓光,杨敏,田富娟,焦陇鑫
2023, 19 (8): 202-206. [摘要] (10) PDF (975KB)(50)
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是青壮年临床常见病,该病症状顽固、易复发,属中医学“精浊”范畴。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的改变,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该病性质复杂,且病程日久,给患者的精神、心理及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困扰。通过对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CNP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发现针灸治疗、穴位埋线、中药溻渍、穴位贴敷、综合疗法等中医治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无依赖性等优点。该研究为今后临床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CNP提供了治疗思路和依据。
郑氏“凉泻”针法应用探析
张帆,秦晓光
2022, 18 (7): 107-110. [摘要] (38) PDF (2144KB)(178)
“凉泻”针法作为郑氏针法学术流派的手法之一,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应用极广。通过对近10年来,“凉泻”针法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总结,综合认识“凉泻”针法,从理论渊源、针法特点及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探讨,全面认识“凉泻”针法。“凉泻”针法以泻为主,兼以清热养阴,在治疗内、外科疾病中均有良好疗效。但目前关于“凉泻”针法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对阐释“凉泻”针法作用机制存在不足,仍需要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依据。
郑氏温通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张帆,秦晓光,柯义泽,杨小芳,杨星星
2021, 17 (1): 202-204. [摘要] (235) PDF (1777KB)(712)
血管性痴呆作为脑血管疾病的一大类型,近年来发病率日益增高,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老龄化等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代医学无特效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逐渐显现。温通针法作为一种特色针刺方法,由"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创立,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查阅了温通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报道,从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两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思路和参考。
近十年中医外治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研究概况
王淼,边小平,秦晓光
2020, 16 (5): 200-203. [摘要] (146) PDF (1492KB)(488)
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分析,发现针刺、灸法、穴位贴敷、推拿按摩等中医外治法对该病的疗效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实验室指标。在总结疗效的同时,提出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及方向。
何天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
徐旋; 宋忠阳; 孙润洁; 秦晓光;
2018, 14 (3): 113-115. [摘要] (260) PDF (741KB)(380)
何天有教授临证选穴和手法应用考究,融其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知识灵活选穴组方,并重视传统针刺手法的应用,尤擅用"金钩钓鱼针法",同时,辅以何氏药物铺灸疗法提高疗效。从局部与整体兼顾、针刺与药物结合两方面综合治疗,最终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介绍何天有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独特理念和临证经验。
“烧山火”针刺手法操作探讨
王斌文,秦晓光
2017, 13 (8): 76-77. [摘要] (183) PDF (734KB)(460)
“烧山火”针刺手法是一种复合针刺手法,为多种单式针刺手法综合操作方法,主要由提插、捻转、呼吸、徐疾、迎随、开阖、九六等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而成。临床多用于治疗寒证、痹证及迁延难愈的慢性虚寒性疾病,为临床行之有效的针刺手法。
“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虚寒型腰腿痛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王斌文,秦晓光
2017, 13 (11): 90-91. [摘要] (190) PDF (791KB)(495)
目的:探讨“烧山火”针刺手法在治疗虚寒型腰腿痛中的独特疗效。方法:将60例虚寒型腰腿痛患者分为“烧山火”组(治疗组)和捻转补法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进行“烧山火”和“捻转补法”针刺手法操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平均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优于对照组的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虚寒型腰腿痛疗效显著,较捻转补法手法治疗效果迅速,且具有全身调节和补益作用。
拔河对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宋忠阳;朱博雯;秦晓光;
2016, 12 (22): 103-104. [摘要] (107)
目的:比较拔河对刺法与平补平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周围性面瘫后遗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河对刺组和平补平泻组各30例。拔河对刺组患者取患侧腧穴,主穴:地仓与颊车对刺,地仓与人中对刺,地仓与承浆对刺,双侧太阳对刺,阳白与鱼腰对刺,攒竹与迎香对刺。平补平泻组患者取穴与拔河对刺组相同,采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1次/d,连续5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分级情况和治疗前后Bell氏计分情况。结果:拔河对刺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补平泻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ell氏计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河对刺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29/30),高于平补平泻组的90.00%(27/3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河对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被引次数: Baidu(3)
拔河对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临床观察
宋忠阳;朱博雯;秦晓光;
2016, 12 (22): 103-104. [摘要] (76) PDF (663KB)(378)
目的:比较拔河对刺法与平补平泻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周围性面瘫后遗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河对刺组和平补平泻组各30例。拔河对刺组患者取患侧腧穴,主穴:地仓与颊车对刺,地仓与人中对刺,地仓与承浆对刺,双侧太阳对刺,阳白与鱼腰对刺,攒竹与迎香对刺。平补平泻组患者取穴与拔河对刺组相同,采用平补平泻法,两组均1次/d,连续5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分级情况和治疗前后Bell氏计分情况。结果:拔河对刺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补平泻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ell氏计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河对刺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29/30),高于平补平泻组的90.00%(27/3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河对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疗效优于平补平泻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被引次数: Baidu(3)
关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对照研究
朱博雯;张星华;孙润洁;秦晓光;
2015, 11 (20): 66-67. [摘要] (67) PDF (482KB)(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