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国家专利数据库外用中药制剂治疗银屑病用药规律分析
姚冬梅,陈娟娟
2024, 20 (12): 142-146. [摘要] (65) PDF (1921KB)(10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外用中药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为提升银屑病的中医临床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数据库中1990年1月-2024年1月关于治疗银屑病的外用中药制剂,将制剂名称、药物组成导入到古今医案云平台中,对药物进行频次、性味、归经统计和关联、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检索到银屑病外用中药制剂167个,研究发现用药频次最多的药物为白鲜皮、苦参、蛇床子、黄柏、冰片、紫草等,性味以寒性为主,其次为温性、平性、微寒;五味中以苦味为主,辛、甘味次之;归经依次为肝、脾、心、肾、胃经。功效以清热燥湿、解毒、止痒、凉血为主;高频次配伍药对有4对,外用制剂核心用药以清热燥湿药物为主,其次为疏散风寒、疏散风热、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药。结论:外用中药制剂治疗银屑病应根据证型辨证加减用药,初期多为血热内蕴证,兼外感风寒、风热之邪,以清热解毒佐以疏散风热、风寒为法;中期多为湿毒蕴积、风寒湿痹、火毒炽盛证,以清热燥湿解毒、清热凉血为法;后期多属气滞血瘀、血虚风燥证,以养血活血、活血化瘀为法。
虫类药在肿瘤高凝状态中的应用
陈娟,张文曦,奚肇庆
2024, 20 (1): 243-247. [摘要] (13) PDF (2184KB)(66)
肿瘤患者通常伴有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脑栓塞、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现代医学抗凝治疗有出血风险,虫类药善攻逐走窜、破结逐瘀,能有效改善肿瘤高凝状态,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虫类药多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溶解纤维蛋白、改善血管内皮损伤等多种机制改善高凝状态,临床上各医家将其广泛运用于肿瘤高凝状态的治疗。
美洲大蠊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邓雨娇; 曾陈娟; 马倩; 许润春; 马鸿雁; 耿福能;
2019, 15 (8): 203-207. [摘要] (223)
美洲大蠊是我国传统动物药之一,有效成分为氨基酸、多肽、核苷、多糖等,具有保肝、抗肿瘤、抗炎、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促进组织修复等功能,临床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伤、慢性乙型肝炎、原发性肝癌等疾病,其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不良反应低。美洲大蠊药材来源于人工饲养,现有的真伪鉴别方法多为性状鉴别,DNA条形码技术也趋于成熟,质量控制主要以单一指标、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为主。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是否安全有效,但其鉴定方法、质量评价方式、质量标准尚不完善,因此,提升与完善美洲大蠊质量控制体系刻不容缓。就美洲大蠊药材鉴定、质量评价方法、现行质量标准进行综述,并对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完善美洲大蠊质量体系提供参考。
抗真菌中药研究进展
陈娟; 徐剑;
2016, 12 (6): 75-76. [摘要] (97) PDF (504KB)(452)
真菌种类多种多样,而抗真菌药物类型单一且价格昂贵,故近年来抗真菌药物的筛选转向潜力巨大的中药领域。查阅相关文献报道,以中药的不同形式为切入点对其抗真菌作用进行概述,为抗真菌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被引次数: Baidu(3)
枫香树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廖圆月; 曾璐; 肖林林; 陈娟; 周国平
2016, 12 (14): 77-79. [摘要] (114) PDF (581KB)(391)
枫香树属植物属于金缕梅科的枫香树亚科,其主要含有萜类、黄酮类、酚酸类、苯丙素类、挥发油等成分。综述国内外对枫香树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合理利用枫香树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被引次数: Baidu(1)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临床研究
芦万华;陈娟;胡珊
2014, 10 (23): 50-51. [摘要] (76) PDF (427KB)(455)
被引次数: Baidu(10)
枫蓼肠胃康颗粒治疗儿童急性肠胃炎所致腹痛104例观察
成永;廉云华;陈娟
2014, 10 (21): 105-106. [摘要] (77) PDF (1170KB)(553)
被引次数: Baidu(12)
偏头痛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分析
陈娟
2011, 7 (1): 74-75. [摘要] (359) PDF (366KB)(796)

目的:通过对偏头痛伴抑郁障碍病例的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措施。方法:将112例确诊为偏头痛伴抑郁障碍的患者按奇偶数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他们的临床特征,同时分别进行头痛的抗抑郁治疗和对症治疗,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抗抑郁治疗的效果。结果:对照组效果远远差于研究组,研究组经抗抑郁药物治疗8周后,临床症状和SDS评分指数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结论:神经内科偏头痛伴抑郁障碍者较多,在诊治偏头痛时应警惕是否伴有抑郁障碍,以防止漏诊、误诊。
 

被引次数: Baid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