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壮医针法起源探析
陈晓丽
2024, 20 (1): 80-83. [摘要] (17) PDF (2118KB)(203)
壮医针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运用针具刺激人体体表的相关穴位,通过调整人体脏腑、骨肉、气血功能,调达人体三道两路,促进人体三气同步,达到人体康复的治疗方法。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自然环境、独特病种、壮族习俗等方面探究壮医针法的起源,得以推论壮医针法源远流长,应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对中医“九针”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壮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与治疗特色
柏文婕,陈晓丽,石清兰,毛德文
2021, 17 (10): 10-12. [摘要] (88) PDF (1608KB)(290)
壮医是壮族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对疾病的独特认识及独有的理论体系。从壮医“毒虚致病”理论的角度阐释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的根本病因,以“三道两路”“三气同步”理论解析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分别从内治法、外治法归纳总结壮医药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特色,并对常用壮医验方药材及临床验方“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借鉴与参考。壮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验、捷”的特点,亦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手段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