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苗医“毒”学说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邓闵心,陈永华,倪洪岗,徐寒松,赵伟,杨娟,黄晓芳
2021, 17 (3): 14-16. [摘要] (263) PDF (1589KB)(676)
苗族学说有"五基成物学说""三界学说""九架组学说""气、血、水三要素论""毒学说""毒乱致病论"等。其中"毒"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在苗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百病由毒而生,毒为百病之源""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等说法,且苗族人擅长用"毒",说明苗族先辈们对"毒"有颇深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阐述苗医"毒"学说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为苗医及当代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徐寒松教授“虚瘀并治”消渴病临证心得
颜菊,陈永华,徐寒松,倪洪岗,赵伟,李方怡,李丹,龙威,朱紫彤
2020, 16 (9): 127-129. [摘要] (120) PDF (1462KB)(406)
祖国医学大多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作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以滋阴润燥为治疗原则。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逐步深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补虚化瘀法在消渴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徐寒松教授运用"虚瘀并治法"论治消渴,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消渴病"虚""瘀"的发病病机,提出补虚化瘀并治的治疗大法,辨证分型,随证加减,可以有效治疗消渴病及其变证。
论“毒瘀”理论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运用
龙威,陈永华,徐寒松,倪洪岗,赵伟,杨娟,李丹,李方怡
2020, 16 (8): 165-167. [摘要] (158) PDF (1455KB)(372)
在消渴病的发病过程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毒瘀"既是消渴发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其贯穿于消渴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毒瘀"同时也是消渴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病因。从"毒瘀"理论阐述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探讨以"解毒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百病皆生于气”理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变化
贾徐徐;杨娟;陈永华;徐寒松;倪洪岗;赵伟;龙威
2020, 16 (7): 169-171. [摘要] (133) PDF (1548KB)(54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属中医"消渴"病的并发症之一,病机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中医认为气机失常会导致各种疾病,故在《素问·举痛论》中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理论。通过论述DPN的病机变化,进一步阐释"百病皆生于气"与DPN的关系,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6月体重下降11kg”病例一则
杨炼; 陈永华; 倪洪岗; 李红梅; 刘曼曼;
2018, 14 (10): 165-166. [摘要] (157) PDF (1484KB)(410)
消瘦型营养不良[1]以能量摄入不足为主,表现为皮下脂肪、骨骼肌显著消耗和内脏器官萎缩。主要特征是体重严重丢失,而体重丢失的主要原因是脂肪储备缺失[2]。脾气虚证[3]是对消化、吸收和营养障碍等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概括。对1例消瘦型营养不良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2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1例报道
兰维娅; 倪洪岗; 陈永华; 刘曼曼
2017, 13 (17): 121-122. [摘要] (183) PDF (804KB)(386)
被引次数: Baidu(1)
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临床观察
李霞; 娄金波; 陈永华; 吴春; 蒋梅
2016, 12 (5): 141-142. [摘要] (148) PDF (514KB)(422)

目的:观察参芪麦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都予以常规糖尿病基础治疗加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煎服参芪麦味地黄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两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有所改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尿微量蛋白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明显好于对照组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麦味地黄汤是治疗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有效方剂,具有降低尿微量蛋白、降血糖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麦注射液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观察
娄金波;李霞;陈永华;吴春;李洁灿;
2016, 12 (4): 111-112. [摘要] (158) PDF (312KB)(38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溴吡斯、泼尼松等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15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绝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被引次数: Baidu(1)
右归丸加减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阴阳两虚证)临床观察
李霞;娄金波;陈永华;吴春;蒋梅;
2016, 12 (3): 118-119. [摘要] (263) PDF (481KB)(470)

目的:观察右归丸加减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阴阳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阴阳两虚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左甲状腺钠片50~75μg口服,每天1次。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煎服右归丸加减汤剂,每天1剂,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改善幅度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使用左旋甲状腺钠片的剂量均减少(P<0.01),且治疗组明显比对照组减少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9%)明显优于对照组(84.3%)(P<0.05)。结论:右归丸加减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阴阳两虚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被引次数: Baidu(5)
内补丸联合温和灸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型)临床研究
王清;陈永华;谢敏;李霞;吴春;
2016, 12 (2): 133-134. [摘要] (87) PDF (487KB)(421)

目的:观察内补丸加减联合温和灸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下过多(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内补丸组方煎服,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和灸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减少(P<0.01),且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1%,愈显率为82.9%;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4%,愈显率为48.6%。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补丸联合温和灸治疗带下过多(肾阳虚型)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白带过多、腹痛、腹胀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被引次数: Baidu(7)
中药黄芪冲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36例临床观察
陈永华;徐寒松
2014, 10 (16): 116-117. [摘要] (77) PDF (808KB)(436)
被引次数: Baid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