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温病学理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
黄菊芳,张扬武
2021, 17 (7): 177-179. [摘要] (461) PDF (1858KB)(767)
从温病学的相关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的发病机制及愈后调理。明清时期,随着温病理论与临床诊疗体系的发展,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确立,使中医诊治疫病(传染病)有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依据和辨证论治纲领。众多学者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可从温病学的理、法、方、药论治。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机、兼证处理及预后调理,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法和遣方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名中医张西俭巧用海藻-甘草药对治疗肺癌经验
陆思宇,唐翠遥,崔世奎,朱丹平,张西俭
2021, 17 (7): 109-111. [摘要] (296) PDF (1767KB)(670)
海藻-甘草为中药配伍"十八反"禁忌药对之一,常被认为可能增加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而较少应用于临床。全国名老中医张西俭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反其道而行之,临证治疗肺癌时着眼于痰毒结滞,常用海藻-甘草药对祛痰、散结、解毒而不伤正,临床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阐述张西俭教授对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分析、临证痰毒结滞所致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及诊疗案例,分析张西俭教授应用海藻-甘草药对治疗痰毒型肺癌的经验,以飨同道。
黄精药理作用及其复方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李东洋,管贺,袁志鹰
2021, 17 (7): 197-200. [摘要] (171) PDF (1812KB)(603)
黄精是我国常用的一味药食兼用的中药材,具有延缓衰老,免疫调节等功效。国内黄精的分布范围很广,其中湖南中部地区是其主要的道地产区。黄精及其复方的治疗与保健功效已经得到试验证实和认可,在生物医药及食品行业中应用广泛。在当今生物大健康的产业背景下,黄精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广阔,有关黄精的各类研究亦有不少报道。对黄精的药理作用及其复方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度开发黄精药用资源,带动黄精产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参考资料。
伏邪源流及理论发微
朱佩轩
2021, 17 (7): 194-196. [摘要] (182) PDF (1685KB)(592)
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理论源于《内经》,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随着伏邪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应用已超出了温病范畴,可深刻阐释一些复杂疾病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传变规律,对于防治温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绞股蓝饮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李妮励,梁永娟,黄千禧,黎欣,林青华
2021, 17 (7): 61-65. [摘要] (124) PDF (2262KB)(565)
目的:对绞股蓝饮片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为建立绞股蓝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中规定的方法对10批绞股蓝饮片进行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鉴别及水分、灰分、浸出物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绞股蓝皂苷XLIX与人参皂苷Rb1的含量。结果:绞股蓝饮片各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9.64%~11.19%、8.95%~12.84%、0.17%~1.51%及22.21%~32.26%,绞股蓝皂苷XLIX与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分别为0.12%~0.98%、0.02%~0.30%。初步拟定绞股蓝饮片的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的含量分别不得高于13.0%、15.0%、2.0%,水溶性浸出物、绞股蓝皂苷XLIX及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分别不得低于18.0%、0.10%、0.01%。结论:该实验所建立的绞股蓝饮片定性、定量方法,可为绞股蓝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及实验依据。
金银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应用探析
郑依玲,欧阳勇,梅全喜,李皓翔,余应嘉
2021, 17 (7): 180-184. [摘要] (320) PDF (1747KB)(55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传播迅速,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极强,属于中医"疫病""疫毒""温疫"范畴。自古以来,中医药在疫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次新冠肺炎的防治中,中医药亦占据着重要地位,全国各地都纷纷提出了防治新冠肺炎的中医药方案。金银花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在此次疫情的防治方案中高频出现,应用较广,防治新冠肺炎效果显著。从中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金银花在新冠肺炎中的应用现状和防治新冠肺炎的药理作用入手,探讨金银花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应用。
蒙药广枣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分子对接研究
黄雨佳,佟海英,黄先菊,陈路遥
2021, 17 (7): 170-176. [摘要] (159) PDF (2097KB)(544)
广枣为蒙医习用药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化学成分以黄酮类、有机酸类为主。根据已发表文献挖掘广枣的主要药理活性及化学成分,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广枣活性化学成分与IL-6、AC、Thrombin进行对接,结果显示广枣的有效活性成分与上述三种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基于蒙医学角度及现代医学角度,综述广枣对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药理研究,为深入探索广枣抗心血管疾病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与新思路。
原络配穴法在多系统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代宇杉,司林阁,吕玉兰,陶雪,赵蕾,顾力华
2021, 17 (7): 188-190. [摘要] (153) PDF (1694KB)(531)
原络配穴法是以原、络穴配伍使用为基础,可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对互为表里脏腑经络的多种病证具有协同调节作用,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如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疾病等;还可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原络配穴法的相关机制研究尚有不足,通过查阅古代典籍及大量文献,归纳原、络穴的作用及其配伍使用的原理,总结原络配穴法在多个系统的临床应用特点,为原络配穴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科尔沁沙地7种蒙中药生物学特征调查与种植建议
罗亚勇,张铜会,李玉霖,刘新平,王立龙,赵学勇;
2021, 17 (7): 4-7. [摘要] (159) PDF (1764KB)(526)
目的:蒙中药是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在科尔沁沙地发展蒙中药规范化种植,不仅有助于保护沙地濒危中草药资源,而且可促进沙化土地的恢复。通过制定相应的中草药种植规程并提出相关种植建议,以提高药材产量,保障质量稳定。方法:田间种植防风、黄芩、苦参、远志、板蓝根、黄芪和甘草,并测定这7种药材的根长、鲜根直径、根干重、茎叶干重等生物学特征。结果:7种药材种植当年根长均在20cm以上,表明在科尔沁沙地种植药材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中板蓝根在种植当年根生物量、直径、根冠比明显高于其他药材品种;防风、甘草、苦参、黄芩和黄芪5种药材当年根系长度长,但是直径细;远志生长较慢。结论:7种药材在科尔沁沙地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种植过程中应根据药材本身的生物学特点确定其种植年限,如板蓝根适合当年采收,防风、甘草、苦参、黄芩和黄芪5种药材应延长种植年限或移栽,远志适合密植并延长种植年限。建议种植户选择和配置不同的药材种类,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以尽量降低单种药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金钱草类药渣栽培草菇、秀珍菇可行性研究
雷美艳,全健,杨娟,余中莲,韩量,杨天建
2021, 17 (7): 45-48. [摘要] (137) PDF (1777KB)(522)
目的:系统性评价金钱草类药渣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方法:以金钱草颗粒药渣和肾石通颗粒药渣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于栽培草菇和秀珍菇,并系统分析两种食用菌中总糖、粗蛋白、粗脂肪等基本营养组分,重金属含量等风险物质,以及槲皮素、山柰素等药渣中残留活性物质对食用菌品质的影响。结果:金钱草药渣生产草菇生物转化率为28%,肾石通颗粒药渣生产秀珍菇的生物转化率为54.16%。用金钱草颗粒药渣栽培的草菇总糖、粗蛋白分别为31.9%、26.9%;用肾石通颗粒药渣栽培的秀珍菇总糖、粗蛋白分别为35.1%、25.8%;两种食用菌重金属含量均符合GB2762-2017中的限量要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草菇和秀珍菇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0.07%、0.0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山柰素含量,结果均未检出。结论:用金钱草药渣和肾石通颗粒药渣栽培草菇、秀珍菇安全可行。
丁香挥发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汤逸飞,张婷,陈诚,王经纬,丁美红
2021, 17 (7): 200-204. [摘要] (162) PDF (1747KB)(522)
丁香挥发化学成分是一类具有多重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通过综述国内外关于丁香挥发成分的研究报道,分析丁香挥发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和药理功能,为丁香秉承佐使药"通行向导之使"与中药制剂"药辅合一"理论的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方法建立
曾永祯,高晗,孙福仁,田方,李军山
2021, 17 (7): 65-67. [摘要] (175) PDF (1755KB)(518)
目的:为了全面反映美洲大蠊配方颗粒所含多种组分,建立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测定方法,指导、控制美洲大蠊配方颗粒内在质量。方法:依托高效液相色谱仪,运用梯度洗脱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测定方法。结果: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中呈现7个特征峰,标定了尿嘧啶、酪氨酸、次黄嘌呤、肌苷4个特征峰。结论: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特征图谱测定方法稳定、可靠,图谱反映了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的多组分面貌,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为美洲大蠊配方颗粒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分析——基于数据挖掘
解宇,赵立志
2021, 17 (7): 134-137. [摘要] (128) PDF (1707KB)(50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方法:以"房颤"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2015年1月1日-2020年8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并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及古今医案云平台(V2.2.3)进行数据挖掘,具体方法包括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43篇有效文献,包含中药98味,使用频次共计479次。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有35味,累积使用381次。常用核心药物有炙甘草、麦冬、桂枝、地黄、党参、黄芪等,药物功效以补虚药为主,核心药对有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麦冬、地黄-桂枝-炙甘草-阿胶等。结论: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宁心为主,主要药物包括炙甘草、麦冬、桂枝等。
HPLC测定栀黄消瘀止痛膏中大黄酚含量
鲁明明,林新艳,邬学群,莫文,许金海,范赵翔,汤茹茹,殷书梅
2021, 17 (7): 38-41. [摘要] (127) PDF (1875KB)(501)
目的:通过建立栀黄消瘀止痛膏中大黄酚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色谱柱为岛津Wonda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80∶20),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35℃。结果:大黄酚线性回归方程为:Y=44.098 X+0.567 9,相关系数R2=1,表明大黄酚在4.068~65.08μg/mL浓度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试验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2%、1.1%、1.3%;大黄酚平均回收率为98.69%,RSD=1.2%≤2.0%。结论:HPLC法简便、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栀黄消瘀止痛膏中大黄酚的质量控制。
肾病患者中成药临床使用情况分析与讨论——基于HIS系统
杨亚蕾,王一方,赵娅,康冰亚
2021, 17 (7): 214-217. [摘要] (117) PDF (1776KB)(498)
目的:分析中成药在肾病患者中应用的现状与趋势,为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信息系统中调取医院肾病科2017-2019年中成药的相关数据,统计中成药的药物名称、种类、数量及销售金额等,计算构成比、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结果:中成药用药金额占药品总金额的42.15%左右,中成药的人均用药金额逐年上升。中成药单品种销售金额排序稳定,与销售类别的排序相同,主要为理血剂、补益剂、泻下剂。3年内中成药用药频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排名前3位的药品主要为百令胶囊、海昆肾喜胶囊、五酯软胶囊。结论:医院肾病科2017-2019年中成药使用情况总体良好,基本满足了医院用药需求,但一些用药不合理问题仍需要加强管理。
张蓓教授治疗肺癌用药经验
于礼建,戎煜明,黄圆圆,张蓓
2021, 17 (7): 116-119. [摘要] (127) PDF (1806KB)(495)
张蓓教授认为肺癌的发病基础是肺气虚,"痰、瘀、毒"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张教授治疗肺癌运用五行藏象理论,分别确立培土生金、养阴清肺、祛风御邪、轻清宣散等不同用药法度;强调参西衷中、分阶段灵活选用化痰、祛瘀、解毒等不同功效抗癌类中药以攻邪控瘤;强调病证结合,分部位巧治肿瘤多种并发症,临床疗效显著。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的化湿败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机制及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王恩龙,何黎黎,李婧
2021, 17 (7): 149-154. [摘要] (191) PDF (2211KB)(492)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化湿败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及活性成分筛选。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化湿败毒颗粒活性成分及预测作用靶点,与OMIM和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的病毒及肺炎靶基因取交集,得到潜在靶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并进行分析。取平均度数较高的重要活性成分分别与3CLpro、ACE2及RdRp 3种靶蛋白采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关键活性成分。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化湿败毒颗粒的作用机制。结果:化湿败毒颗粒作用"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123个化合物和237个相应靶点,关键靶点涉及PTGS2、PTGS1、ESR1、NCOA2、AR、NOS2、PPARG、SCN5A、PRSS1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 147个(P<0.05),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70个通路(P<0.05),涉及AGE-RAGE、IL-17、TNF、C-type lectin receptor及HIF-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Kaempferol、Baicalein等与3CLpro蛋白亲和力较好;Stigmasterol、Shinpterocarpin等与ACE2蛋白亲和力较好;Beta-sitosterol、Shinpterocarpin等与RdRp蛋白亲和力较好。结论: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化湿败毒颗粒抗COVID-19关键活性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可为治疗化湿败毒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子母补泻法治疗肩周炎取穴体会
叶诗萍,张文兵
2021, 17 (7): 132-134. [摘要] (161) PDF (1797KB)(492)
子母补泻法属于针刺补泻法之一,五输穴分属五行,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治疗上依据"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根据病情虚实运用补母或泻子的方法治疗疾病。论述该子母补泻法的来源、作用原理以及在肩周炎中的运用体会。
《伤寒论》发黄证辨治特色探微
肖岑昕,黄恒青
2021, 17 (7): 191-193. [摘要] (149) PDF (1690KB)(488)
黄疸病在古代称之为"发黄",首载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系统阐述了其理法方药的辨治特色,后世医家们也提出了许多见解。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发黄证多见于阳明病、太阴病篇,张仲景对发黄证的发病、辨证及施治的阐述,对现代医学中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参考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从发黄证的病因入手,分别从湿热、寒湿、被火、瘀血四大病因病机展开论述,并探讨这种辨治思想对后世治疗的影响。
正交设计优选元胡止痛方乙醇提取工艺研究
于定荣,翁小刚,杜茂波,李丽,刘颖,陈畅,王海林
2021, 17 (7): 41-44. [摘要] (144) PDF (1810KB)(480)
目的:优选元胡止痛方的乙醇提取工艺,为元胡止痛方的醇提工艺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乙醇浓度、溶剂体积、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按正交表L9(34)进行正交设计实验;通过HPLC法同时测定其指标成分延胡索乙素、欧前胡素的含量,以加权法进行评判,优选其最佳醇提工艺。结果:各因素对元胡止痛方乙醇提取效果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B>C>A>D;B、C及A起主要作用,其中提取溶剂(B)、提取时间(C)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乙醇浓度(A)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提取次数(D)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选出的元胡止痛方的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A3 B3 C3 D2,即以10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h为最佳。验证结果表明该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元胡止痛方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