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1, Vol. 17 ›› Issue (7): 149-154.DOI: 10.11954/ytctyy.202107046

• 传统医药信息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的化湿败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机制及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1. 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21-07-05 发布日期:2021-08-16
  • 基金资助: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1712501);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项目(2020YJ0277);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202010656130)

  • Online:2021-07-05 Published:2021-08-16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化湿败毒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作用机制及活性成分筛选。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筛选化湿败毒颗粒活性成分及预测作用靶点,与OMIM和Gene Cards数据库筛选的病毒及肺炎靶基因取交集,得到潜在靶基因。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并进行分析。取平均度数较高的重要活性成分分别与3CLpro、ACE2及RdRp 3种靶蛋白采用AutoDock Vina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关键活性成分。采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化湿败毒颗粒的作用机制。结果:化湿败毒颗粒作用"化合物-靶点"网络包含123个化合物和237个相应靶点,关键靶点涉及PTGS2、PTGS1、ESR1、NCOA2、AR、NOS2、PPARG、SCN5A、PRSS1等。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GO条目1 147个(P<0.05),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70个通路(P<0.05),涉及AGE-RAGE、IL-17、TNF、C-type lectin receptor及HIF-1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Kaempferol、Baicalein等与3CLpro蛋白亲和力较好;Stigmasterol、Shinpterocarpin等与ACE2蛋白亲和力较好;Beta-sitosterol、Shinpterocarpin等与RdRp蛋白亲和力较好。结论: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化湿败毒颗粒抗COVID-19关键活性成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可为治疗化湿败毒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019-nCoV, 化湿败毒颗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活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