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1, Vol. 17 ›› Issue (8): 184-186.DOI: 10.11954/ytctyy.202108050

• 传统医药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中药夏枯草文献考证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 出版日期:2021-08-05 发布日期:2021-08-24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82074401)

  • Online:2021-08-05 Published:2021-08-24

摘要: 从名称、基原、采收时间、入药部位、药性、功效及食用历史等几个方面,对中药夏枯草进行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夏枯草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所载夏枯草的别名包括乃东、夕句、燕面、铁色草。《新修本草》最早记载了夏枯草的形态特征,结合历代本草书籍的描述和附图,夏枯草植物特征可概括为茎直立,基部多分枝,叶对生,叶片呈椭圆披针形,近全缘,穗状花序顶生。采收期在农历四月,入药部位是带穗全草。根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夏枯草的药性可以总结为性寒,味苦、辛,无毒,可入肝经。功效多体现在清热平肝、散结止痛、透疹消疮、袪湿除痹等方面,可用于治疗肝火上延所致的头痛、目痛、瘰疬、疮疡等热证,也可用于妇科治疗赤白带下、血崩、产后血晕等证,还兼具利尿降压作用。

关键词: 夏枯草, 名称, 基原, 药性, 功效, 食用历史, 本草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