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骨密度(BM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碱性磷酸酶(ALP)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的影响,为穴位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调 控机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将48只3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SPF级(Ⅱ级),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穴位埋线组、非穴位埋线组,每组12只。正常组不做任何手术,模型组行双测卵巢摘除术造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穴位埋线组(埋线组)给予肾俞、京门穴位埋线治疗;非穴位埋线组给予非腧穴位置埋线治疗,非经非穴点选各穴旁5mm 处,处理时间及疗程同穴位埋线组。正常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均饲养3个月。穴位埋线组与非穴埋线组每10日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共治疗3个月。治疗后采用双能 X线骨密度检测腰椎、股骨BM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 BMSCs中骨钙素(OC)和I型原胶原 N-端前肽(PINP)的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 ernblot,WB)检测ALP蛋白表达水平;采用 RT-qPCR法检测TG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腰椎、股骨BMD、BMSCs、ALP蛋白及TGF-β信号通路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穴位埋线组和非穴位埋线组腰椎、股骨BMD、BMSCs、ALP蛋白及TGF-β信号通路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且穴位埋线组腰椎、股骨BMD、BMSCs、ALP蛋白及TGF-β信号通路表达水平高于非穴位埋线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可提高去势SD大鼠BMD、BMSCs、ALP蛋白及TGF-β信号通路表达水平,揭示了穴位埋线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分子调控机制,从而为穴位埋线防治和延缓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