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inoMed等数据库,查找从建库到2022年12月31日之前,发表并证实对于痔术后并发症有确切疗效的文献。使用Excel 2016版进行药物频次及功效统计分析,应用R studio 4.2.1软件分析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痔术后的关联规则,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使用TCMSP数据库整理高频药物靶点及有效成分,在OMIM、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检索术后疼痛疾病靶点,然后将药物与靶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中药外治方总计186首,176味中药。用药频次前5的中药依次为黄柏、苦参、大黄、蒲公英、五倍子。痔术后常用外治药物以清热燥湿、活血化瘀药为主;归经主要为肝、肺、胃、脾、大肠经;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涩为主,使用频次≥20次的有30味中药,可聚类为5类。高频药物组有效活性成分73个,药物作用靶点225个,疾病作用靶点2 339个,两者共有作用靶点171个。高频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的功效以清热燥湿、活血止痛为主,兼顾利水渗湿、收涩解毒,临床用药广泛。核心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炎症因子、神经递质受体活性、免疫调节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