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4, Vol. 20 ›› Issue (8): 10-16.DOI: 10.11954/ytctyy.202408003

• 基础与实验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实验验证探讨白芷方干预偏头痛大鼠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吴信华,刘渝,陈风晨,杨素德,曹馨慈,孙仁弟,黄广伟   

  1. 上海绿谷生命园医药有限公司,上海沪东医院,上海复方中药(绿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六安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
  • 出版日期:2024-08-05 发布日期:2024-08-23
  • 基金资助: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22S21904300)

  • Online:2024-08-05 Published:2024-08-23

摘要: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探讨白芷方(BZD)治疗偏头痛潜在机制及初步药效作用。方法:构建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评价白芷方治疗偏头痛活性。通过在线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收集复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偏头痛相关疾病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将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白芷方可升高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升高血浆内皮素(ET)水平,降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同时升高脑匀浆肾上腺素(EPI)、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并且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白芷方中天麻素、阿魏酸、欧前胡素、藁本内酯等20个关键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PTGS2、RELA、JUN、MMP9、TNF等关键潜在靶点,调控206个GO项目和109条信号通路发挥干预偏头痛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白芷方关键活性成分与靶点对接结果良好。结论:初步探讨了白芷方对偏头痛的药效作用和潜在机制,为临床应用白芷方治疗偏头痛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白芷方;偏头痛;动物模型;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