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4, Vol. 20 ›› Issue (9): 165-173.DOI: 10.11954/ytctyy.202409036

• 传统医药信息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对胃肠癌“异病同治”作用机制

程一诺,卞玟晰,洪赟,王文义,李德森   

  1.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
  • 出版日期:2024-09-05 发布日期:2024-09-20
  • 基金资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3] 85号);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220113);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重点项目(X2022002);

  • Online:2024-09-05 Published:2024-09-20

摘要: 目的:通过整合药理学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对胃癌和肠癌“异病同治”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PharmMapper数据平台预测薏苡附子败酱散相关成分及作用靶点,与通过OMIM、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收集的胃癌(GC)、结直肠癌(CRC)相关靶点进行交互,将交互靶点借助DAVID数据库平台进行基因本体功能(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分子对接预测薏苡附子败酱散活性成分与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从数据库共筛选出薏苡附子败酱散44个有效成分以及968个作用靶点,与GC、CRC进行交集后得到交集靶点463个;利用Network Analyer插件筛选出金合欢素、蒙花苷、脱氧穿心莲内酯等10个核心成分,肿瘤蛋白p53(TP53)等10个核心靶点。GO功能共富集蛋白质磷酸化等1870个条目;KEGG共富集表皮生长因子(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195条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证实金合欢素、蒙花苷、脱氧穿心莲内酯等具有良好的构效关系。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可能通过作用于AKT1、TP53、PIK3CA等核心靶点调控p53、EGFR、VEGF、HIF-1等信号通路,发挥对胃癌、肠癌“异病同治”的作用。

关键词: 薏苡附子败酱散;胃癌;结直肠癌;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