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4, Vol. 20 ›› Issue (9): 191-199.DOI: 10.11954/ytctyy.202409040
林昌稳,任秋怡,熊坚,邹思婷,阮敏敏,赵思婷,廖颖,刘嘉程,杨力强
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肝硬化患者中医临床特征和证候要素规律,为肝硬化的中医临床辨证诊断和治则治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83例临床肝硬化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舌脉象和中医证型等信息,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工作表对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整理后的症状信息依次进行频次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初步推测肝硬化中医证型;基于双步隐树分析LTM-EAST算法,应用孔明灯Lantern 5.0软件构建肝硬化临床中医证候的隐结构模型,通过综合聚类分析,探讨肝硬化中医临床症状特点和证候要素规律,总结肝硬化的中医证型。结果:共收集到174个中医症状信息条目,对频次≥20的肝硬化症状信息条目进行了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529(>0.5),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得到10个公因子,结果显示病变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主要的致病因素包括气滞、湿热、水停、痰浊、瘀血、阳虚、阴虚,根据病因、病机和病位特点,归纳总结得到肝气郁结证、肝脾不调证、湿热蕴结证等12个中医证候。结论:肝硬化最常见的症状为右上腹疼痛、腹胀和四肢乏力,有湿热蕴结证、痰浊蒙窍证等12个中医证型,各证型的临床症状显著且互相紧密联系。中医临床治疗肝硬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虽每个阶段的治疗核心不尽相同,但正虚和瘀血在每个阶段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早期预防、中期防变、后期补虚为肝硬化的治疗原则,该研究为应用中医临床治疗肝硬化提供了辨证思路和治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