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4, Vol. 20 ›› Issue (11): 11-19.DOI: 10.11954/ytctyy.202411003

• 基础与实验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秀丽隐杆线虫模型探讨黄芪总黄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制

李浩男,刘嘉悦,刘思奇,庞宇晴,尹美君,代诗琪,王宇亮,赵宏   

  1. 佳木斯大学药学院
  • 出版日期:2024-11-05 发布日期:2024-11-19
  • 基金资助: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2210222134);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D2022H006);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项目(LH2022H093)

  • Online:2024-11-05 Published:2024-11-19

摘要: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总黄酮(TFA)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潜在作用机制,并利用转基因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进行初步药效验证。方法:利用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TFA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OMIM和GeneCards数据库获得AD的潜在靶点;采用Venny 2.1.0软件对TFA与AD进行相互影响的综合评估,同时以STRING 12.0数据库建立蛋白质互作网络;采用DAVID 6.8数据库进行GO和KEGG的重要目标的聚类分析;利用Cytoscape 3.7.1创建TFA治疗AD的“组成部分-目标-路径”网络结构;并使用AutoDock Tools工具进行分子链接。利用CL4176线虫模型,探究TFA对线虫寿命、运动能力、抑制瘫痪、抗热应激、抗氧化应激能力、抑制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作用。结果:TFA对抗AD的有效成分共9个,交集靶点共106个;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732个条目;KEGG通路富集得到156条信号通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及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KT1、TNF、IL-6等靶点可能为TFA治疗AD的关键靶点;线虫实验结果显示,TFA具有提高线虫寿命、运动能力、抗热应激、抗氧化应激能力,并抑制瘫痪与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作用。结论:TFA中华良姜素、异鼠李素等活性成分通过AKT1、TNF、IL-6等核心靶点与PI3K-Akt、MAPK、AGE-RAGE、IL-17等信号通路参与治疗AD,为其后续理论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黄芪总黄酮;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秀丽隐杆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