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1, Vol. 17 ›› Issue (6): 110-116.DOI: 10.11954/ytctyy.202106032

• 传统医药信息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消痛汤治疗痛风的作用机制

  

  1.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科
  • 出版日期:2021-06-05 发布日期:2021-07-13
  • 基金资助:
    江西省中医药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赣中医药科教字[2020]2号); 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4A081);

  • Online:2021-06-05 Published:2021-07-13

摘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消痛汤治疗痛风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Uniprot数据库获取并筛选消痛汤活性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OMIM数据库、PharmGkb数据库、TTD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收集痛风的相关基因。将所得到的消痛汤的药物靶点与痛风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得到交集基因后,通过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R 4.0.2软件对消痛汤治疗痛风的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药物-疾病交集基因146个。通过拓扑分析和CytoNCA分析筛选出槲皮素、山柰酚、木樨草素等关键活性成分15个,IL1B、IL6、TNF等12个核心基因。通过GO分类富集分析确定了2319个条目,其中涉及生物过程的2 160条,涉及细胞组分的有44条,涉及分子功能的有114条。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找到了112条信号通路。结论:消痛汤中的关键成分可能为槲皮素、山柰酚、木樨草素等活性物质,主要作用于IL1B、IL6、TNF等靶点,并推断可能通过调控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痛风的作用。?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消痛汤, 痛风, 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