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1, Vol. 17 ›› Issue (9): 129-134.DOI: 10.11954/ytctyy.202109037

• 传统医药信息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选穴规律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
  • 出版日期:2021-09-05 发布日期:2021-09-14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60899);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260350);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010600002,202010600016);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7GXNSFBA198078);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7KY0304);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XQJ19093);四川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20ZYD046)

  • Online:2021-09-05 Published:2021-09-14

摘要: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现代针灸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取经用穴规律。方法:采取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检索方法,以“后循环缺血”“针灸”“针刺”为主要关键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进行检索并根据制定的标准筛查和提取处方,以Excel 2003软件建立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选穴规律。结果:输穴使用频次排名前5的为:风池、百会、内关、足三里和太冲;经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任脉;取穴部位以头面部和颈项部选取最多;特定穴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交会穴、五输穴、络穴、原穴和八脉交会穴;关联与聚类分析发现了以“风池-百会”为中心的主穴与配穴群集。结论: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存在一定规律,临床用穴较为广泛,但许多高频输穴、核心关联组合与聚类集群可直接配伍组成相关针刺处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针灸疗法,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