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4, Vol. 20 ›› Issue (7): 186-191.DOI: 10.11954/ytctyy.202407038

• 传统医药文化 • 上一篇    下一篇

历史地理学视域下川芎“苓子”栽培法本草考证

施铮,倪亮,虞舜,曹宜,王慧惠,陈仁寿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
  • 出版日期:2024-07-09 发布日期:2024-07-26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21VJXG0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04322);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基金(NZY.81904322)

  • Online:2024-07-09 Published:2024-07-26

摘要: 四川道地产区“山区育苓,坝上栽种”的川芎“苓子”栽培法历史悠久,已成为其道地品质的形成要素之一。而现实生产中,药农自发随意、标准不一。拟通过系统分析为优化栽培方法提供参考。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出发,梳理历代本草文献中川芎栽培方法的源流,分析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对其演变的影响,并结合田野调查,总结规律。(1)自宋代起,青城山-都江堰的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促进了苓子栽培的成型与衍化,而现代山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地理资源的限制又催生了“坝苓子”栽培法;(2)成都平原的“粮药争地”矛盾影响了苓子种植与川芎采收时期,为平衡川芎与水稻轮作,逐渐衍变为立秋与处暑之间种植苓子,次年小满与芒种之间采集川芎;(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新改良的冷库坝苓子栽培法继承了古法的优点,符合规律,同时守正创新,便捷高效,已有大量实践经验。四川产区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促进了苓子栽培的成型与衍化,同时新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与限制依然在推动苓子栽培的继续改进。冷库坝苓子栽培法值得深入研究,以平衡药材品质与种植成本,扩大产区,增加药源。

关键词: 川芎;苓子;栽培;本草考证;历史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