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二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白芍、赤芍2味药物所包含的活性成分,以口服吸收利用度(OB)≥30%,药物相似性(DL)≥0.18作为筛选条件,得到赤芍、白芍的有效活性成分群。通过化学成分靶点预测的方式获取2味药物的重要成分和潜在生物学靶点。利用Drugbank、TTD等数据库获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作用靶点。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得到交集靶点,再利用软件Cytoscape3.6.0进行靶点-疾病网络的构建及拓扑分析。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芍药的作用靶点进行PPI网络构建、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作用机制。结果:共筛选出赤芍、白芍的重要有效活性成分21个,其中赤芍16个,白芍8个,二者共同有效成分3个,分别为谷甾醇、β-谷固醇和芍药苷。预测到芍药潜在生物学靶点608个,得到疾病作用靶点114个,二者交集靶点40个。PPI网络中Degree值排名靠前的5个靶点为CYP3A4、CYP2C9、HSPA5、MAPK3、和CYP2C19。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二芍主要参与类固醇代谢过程、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等多个过程以及抗叶酸抵抗、ABC转运蛋白和卵巢类固醇生成等多条通路。结论:赤芍、白芍对于SLE的调控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多层次的特点,其主要生物学机制可能与细胞色素P450酶、类固醇代谢过程、抗叶酸抵抗通路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