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015-2023年国内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品种概述
林晓霞,孙婉萍,张兢丹,张雪,张硕,路凯迪,谢明
2025, 21 (4): 251-256. [摘要] (12) PDF (1826KB)(11)
目的:对2015-2023年国内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品种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新药研发方向或研发定位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2015-2023年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品种,分析该品种的注册分类、剂型分布、治疗领域等。结果:2015-2023年中药新药获批上市的品种共43个,注册类别以1.1类为主;剂型以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常规口服剂型为主;方剂分布主要集中在理血剂、祛湿剂、补益剂;处方药味数多为6~14味,用药以甘草、麻黄、半夏、黄芩为主;适应证领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营养或代谢;处方主要来源于临床验方和新研制方;申请类型以单独申报为主;对比新版管理办法颁布前后发现中药新药NDA申报周期明显缩短。结论:2015-2023年国内获批上市的中药新药品种数量总体呈波浪式增长趋势,这是政策保障带来的良性循环。中药新药申请上市未获批的原因涉及多方面,主要包括有效性问题、安全性问题等,有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国内糖尿病中成药品种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
姚佳慧,孙婉萍,谢明
2025, 21 (4): 244-250. [摘要] (11) PDF (2195KB)(11)
目的:调查国内已上市糖尿病中成药品种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以“糖尿病”“消渴”“降糖”为检索词,检索中药处方数据库和中医药注册数据库,查询时间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并根据纳排标准,应用Excel创建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162种,有11种不同剂型,7个标准来源;其中31种被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42种相同剂型不同处方分布在不同标准中;8种存在同方异名或同方异效情况;28种为OTC说明书存在缺项和部分信息无指导意义;24种为“双跨”品种,其中《非处方目录》西洋参颗粒为注销品种;48种收录于《医保药品目录(2023)》,其中有19种同时被《基药目录(2018)》收录;有7个不同版本的《医保药品目录》和3个不同版本的《基药目录》收录了糖尿病中成药,两大目录的糖尿病中成药品种、剂型和处方种类收录有缓慢增长的趋势。结论:从国内糖尿病中成药剂型、标准来源、名称和处方种类方面分析,发现其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从政策和制度方面分析,政策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糖尿病中成药的发展进度。建议加大研发力度并建立系统化再评价机制,鼓励研发新剂型新品种,加快对《非处方目录》《基药目录》和《医保药品目录》的遴选并遵循国家政策导向,加快3个目录的更新。
中医药调控HMGB1/TLR4信号通路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梁梦婷,廖乔浪,潘妍,覃北兰,郑梁宇坤,刘泊宁,张榕华,王光耀,许光兰
2025, 21 (4): 238-243. [摘要] (8) PDF (1859KB)(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研究发现,HMGB1/TLR4作为机体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可介导免疫应答,促发炎症反应,对哮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中医药通过调控HMGB1/TLR4信号通路发挥减轻气道炎症反应、调节Th1/Th2免疫失衡、抗氧化和凋亡、改善气道重塑和保护肺组织等作用来治疗哮喘。从HMGB1/TLR4信号通路出发,探讨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哮喘提供新思路。
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陈俊杰,陈雅璐,李春夏,黄丽华,潘梓华,何志辉,王清坚
2025, 21 (4): 232-237. [摘要] (6) PDF (1646KB)(14)
通过分析中医药理论体系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病因病机和NAFLD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指标,综述中医药防治NAFLD的经典古方(茵陈五苓散、逍遥散、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二陈汤)、中成药(护肝片、血脂康胶囊、安络化纤丸、强肝胶囊)、经验方(丹明疏肝降脂汤、疏肝化瘀汤、新贝保肝降脂汤、化痰活血汤),以及中药防治NAFLD的物质基础,表明中医药防治NAFLD前景广阔,为中医药防治NAFLD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中药单体调节T细胞分化的作用与机制
王熳秋,王红磊,竺青
2025, 21 (4): 224-231. [摘要] (9) PDF (2589KB)(14)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单体调节T细胞分化作用与机制,为中药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官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文献数据库,对中药单体的T细胞分化调节作用进行综述,关注其诱导、激活、调节T细胞过程及机制,总结其通过免疫调节途径治疗相关疾病的机制。结果:共纳入45篇有效文献,涉及21种中药单体和10种免疫相关疾病。结果显示中药单体通过消除疾病状态下T细胞反应偏差或反应不足,协调T细胞各亚群发挥其专属效应,增强T细胞记忆潜力,维持免疫稳态,发挥抗呼吸道变应、抗感染、抗肿瘤、抗自身免疫的药理作用。结论:中药单体通过调节PI3K/Akt/mTOR、JAK/STAT、MAPK、NF-κB、Wnt、TGF-β通路,调节T细胞分化及细胞因子分泌,为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方式。
黄芩苷测定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李启智,刘俊,田永强,鲍小杰,谈满良,李小冬
2025, 21 (4): 216-224. [摘要] (8) PDF (2063KB)(10)
黄芩苷(7-D-葡萄糖醛酸-5,6-二羟基黄酮)是从黄芩药材根部提取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黄芩是中药常用的药用植物。研究证明,黄芩苷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癌、抗炎、抗氧化、抗细胞凋亡及抗菌等。目前,黄芩苷检测及鉴定方法,包括常规的色谱检测方法与传感器测定方法。其中,传感器测定法,如电化学方法、荧光传感器方法等,这些技术具有更好的检测限、灵敏度及选择性。综述在现有检测方法下,黄芩苷的吸收、分配、代谢及排泄等体内、体外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黄芩苷在胃肠道中的水解、肠肝循环、载体介导的细胞膜转运、体循环中的不同代谢途径,以及胆汁及尿液中的排泄十分复杂。
中医药辅助治疗常见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胥倩,张东升
2025, 21 (4): 211-215. [摘要] (11) PDF (1760KB)(10)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实践表明中医药在辅助治疗恶性肿瘤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及优势,近年来更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综述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中药直接应用、术后应用、联合放化疗、免疫靶向辅助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及局限性,为今后中医药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参考。
小承气汤研究综述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陈兰君,赵春雪,韩妮,钟莲,解可然,谢跃生
2025, 21 (4): 204-210. [摘要] (9) PDF (1962KB)(11)
小承气汤源自《伤寒论》,是由大黄、厚朴和枳实组成的经典名方,主治阳明腑实轻症而偏于痞满者。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功能紊乱、肠梗阻、呼吸道感染、外科术后感染等疾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小承气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基于质量标志物“五原则”对小承气汤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可得到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厚朴酚、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等成分作为小承气汤的质量标志物,为建立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肠道微生态调节NF-κB通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马鸿杰,郑东林,李聿晶,黄丽芬
2025, 21 (4): 199-204. [摘要] (9) PDF (2175KB)(10)
溃疡性结肠炎(UC)作为一种以结直肠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炎症性肠病,以反复腹泻腹痛,伴黏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肠道菌群(GM)作为UC发病的关键因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改变、菌群结构失衡、代谢产物异常这些都是造成GM失调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以核转录因子-κB(NF-κB)为核心的信号通路也是UC发生及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采取多种途径来调节GM,使其结构及多样性的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的修复,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达到缓解UC进展的目的。同时,中医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UC在中医药治疗中的新进展,以期为UC临床治疗服务。
基于态靶医学探讨筋骨调衡手法结合功法治疗青少年颈痛诊治思路
齐佳,范升,张又量,林紫嫣,刘巨尧,雷烽涓,鲁瑜,叶勇
2025, 21 (4): 194-198. [摘要] (9) PDF (2879KB)(12)
“态靶医学”理论是仝小林院士将传统中医辨证思维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临床辨治新模式。青少年颈痛发病率逐年上升,青少年颈椎问题已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基于“态靶医学”理论对青少年颈痛的理、法、方、术进行系统总结,认为青少年颈痛中医核心病机在于素体气血未充,肌肉瘦削,腠理不固;加之风、寒、湿邪侵袭或长期慢性劳损,经筋、经脉痹阻而发病;其为“虚”“瘀”夹杂。基于现代医学对青少年颈痛的认识及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认为青少年颈痛的症靶为颈肩部局部疼痛,病靶为筋骨力学失衡,标靶为颈椎曲度的改变。选取筋骨调衡手法精准打靶,辅以功法缓调“虚”“瘀”二态,态靶结合,以期实现临床对青少年颈痛的高效诊疗。
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从脾胃论治心肾综合征
孙毓忱,刘春华
2025, 21 (4): 190-193. [摘要] (10) PDF (2062KB)(13)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和肾脏中某一器官出现功能异常从而导致另一器官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征。心肾与脾胃脏腑相关、经络相通,中焦升降影响心肾相交,阴火内生干扰君相安位,脾胃虚实关系顽固水肿,故基于“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探讨从脾胃论治心肾综合征,并据此提出证治思路应着眼于健运中焦、以维精血,交泰水火、宁安君相,升清降浊、分消水饮,以期为临床诊治心肾综合征提供裨益。
基于五脏一体观探析从肺脾肾辨治慢性咽炎
徐诗婷,李云海
2025, 21 (4): 186-189. [摘要] (13) PDF (2203KB)(7)
中医学治疗慢性咽炎有独特优势,立足于“五脏一体观”,以肺脾肾三脏之间关系为切入点,阐释慢性咽炎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思路,并列举临床验案以期拓展慢性咽炎的诊疗方法。慢性咽炎病位不止在咽,亦与肺、脾、肾密切相关,临证宜分清病变脏腑,联合益肺健脾、升清利咽,滋肾润肺、降火利咽,补益脾肾、温阳利咽等治法,并注重标本兼顾,灵活化裁经方,将整体观念贯穿治病始终。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论治慢性肾脏病
王若楠,潘红梅
2025, 21 (4): 182-185. [摘要] (11) PDF (1954KB)(5)
慢性肾脏病是肾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学可归属于“水肿”范畴。慢性肾脏病为人体气血阴阳失调所致,脏腑失和易致肾脏功能失常,久而成为慢性肾脏病,因此慢性肾脏病治疗应当以恢复肾脏功能为要。中医学“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源自《黄帝内经》,高度概括阴阳属性特征,二者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失常,导致机体出现阳虚癥积的病理状态,是慢性肾脏病的关键病机。总结“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运用益气扶正、祛邪通络、调和阴阳等治法论治慢性肾脏病,分享临证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经方诊治思考
席佳晨,刘中良
2025, 21 (4): 178-181. [摘要] (8) PDF (2005KB)(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是恶性肿瘤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引起的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的不良反应。中医认为CIP的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辨证分型以痰热壅肺证、气阴两虚证、痰瘀互结证和肺肾两虚为主。基本治则以扶正祛邪、虚实并治为主,按照不同时期的病机辨证施治,灵活用药。通过对CIP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经方治疗等进行探讨,分析一例临床相关医案,以期为经方治疗CIP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选择。
基于“心主神明”理论探讨卒中-心脏综合征的病机及中医药治疗
罗亮,王荣品
2025, 21 (4): 174-178. [摘要] (13) PDF (2159KB)(8)
卒中-心脏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病机多样,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其预后,中医学对“卒中”和“胸痹”的研究较多,但对卒中-心脏综合征尚缺乏系统论述。“心主神明”理论为藏象功能的经典阐述,从脏腑辨证角度,探讨了心、脑主神的内涵,气血运行不畅为主要病机,致病之邪则以痰、瘀、虚为主,病位在心、脑,并介绍针、药的治疗方法,从而为发挥“心脑同治”整体观优势,积极防治卒中-心脏综合征提供临床思路。
从脾论治糖尿病抑郁:基于阴火论
孔鹭飞,任荣,杨栋,裴艳霞
2025, 21 (4): 170-173. [摘要] (9) PDF (1619KB)(5)
抑郁是糖尿病常见合并症之一,属于中医学“消渴郁证”范畴。该病的临床治疗一般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在降糖治疗的同时加用抗抑郁类药物,此类药物长期使用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耐受性以及依赖性。多数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抑郁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中医将糖尿病抑郁的病机归为脾虚胃弱、痰浊内蕴、心肾不交,这与阴火产生的机制相类似。故基于李东垣《脾胃论》中“阴火”理论,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糖尿病抑郁的病因病机,并运用“补脾升阳法”治疗该病,可为临床提供治疗思路。
从心脾肾论治胸痹理论研究
周媛媛,潘奕卉,孔德昭
2025, 21 (4): 167-170. [摘要] (15) PDF (1724KB)(8)
“胸痹”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详见于《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不断补充。该病的发病机制以“阳微阴弦”为主导,属“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该病的发病症状及表现,将其对应为冠心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认为胸痹的基本病机为脏腑虚弱,痰浊血瘀为其病理产物,故治疗上应泻实补虚、标本兼治。从心脾肾角度对胸痹进行详细探讨,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基于“和法”探析傅山万全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郝佳,邢毓芝,王燕超,张娜,张焱
2025, 21 (4): 161-166. [摘要] (13) PDF (1632KB)(4)
外感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证,其病来势凶猛、变化迅速,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变证。中医治疗外感发热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其中和法攻而不伤正、补而不留邪,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优势颇多。万全汤由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傅青主所创,此方从和法立论,兼以消法,和解少阳、平调寒热、调和肝脾、消食和胃,既退热祛邪,又不影响小儿脏腑功能,临床使用疗效显著,预后良好。探寻万全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理论渊源,探析其立方依据,挖掘古代医家傅青主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藏药抱茎獐牙菜研究回顾
张晓刚
2025, 21 (4): 156-160. [摘要] (11) PDF (1635KB)(4)
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抱茎獐牙菜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研究等研究成果,可为抱茎獐牙菜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抱茎獐牙菜主要成分以(口山)酮类、黄酮类、萜类等成分为主,具有抗肝损伤、增强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等药理作用。抱茎獐牙菜在藏医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疗效显著,但其药理与临床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壮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研究进展
钟郁卉,官志杰
2025, 21 (4): 150-155. [摘要] (11) PDF (1984KB)(5)
壮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壮族人民的健康、繁衍以及疾病防治至关重要。随着时代发展,凭借其独特的论治理论体系及丰富的防治经验积累,壮医药在肝脏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对壮医药在肝脏疾病上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分别从壮药复方、单味壮药及外治法三个角度展开讨论,旨在进一步推动壮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研究与应用。
阿那日五味散在蒙医中的应用概况及现代研究
永新,齐宝力皋,斯琴高娃,立新
2025, 21 (4): 145-149. [摘要] (8) PDF (1729KB)(4)
阿那日五味散是蒙医临床中最为常用的消化科非处方药,具有生胃火、开胃、消食、祛巴德干作用,治疗由巴德干、赫依引起的胃寒、肾寒等湿症,疗效良好,且其组方成分毒性小,蒙医常作为治疗不消化症的首选药物。该药在《四部医典》《甘露四部》《观者之喜》等诸多蒙医药经典书籍中均有记载。但这些古典著作在阐述阿那日五味散的处方组成、剂量及功能主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为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现综述阿那日五味散的本草记载、现代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为阿那日五味散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民族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化脓灸传承与保护研究
张岩,徐险峰,乐婧婧
2025, 21 (4): 140-145. [摘要] (10) PDF (3095KB)(5)
民族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脓灸作为民族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影响不断深入以及灸法的不断发展,化脓灸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诸多困境,亟待传承与保护。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实地调研法了解并总结湖南省慈利县化脓灸的概况、历史、特点、价值与灸治流程,从其传承谱系、传承保护成果与当前困境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化脓灸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寻找可行性应对措施,为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化脓灸的传承、保护工作提供实用性参考。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今肛肠围手术期中医外治促愈用药规律
周欢,曾娟妮,黄俊
2025, 21 (4): 134-139. [摘要] (10) PDF (1933KB)(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籍《五十二病方》及现代临床肛肠围手术期促愈之中医外治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五十二病方》中促愈相关处方,构建数据库;检索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201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收录的中医外治对肛肠围手术期促愈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分别统计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功效类别,并对古今处方进行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古籍《五十二病方》中筛选出处方66首,包含中药共70味,使用频次最高药物为猪脂膏、乌头、芜荑、磐石,方中以寒、温性药为主,五味以苦、辛、甘味居多,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现代用药中共筛选出402个有效处方,包含203味中药,黄柏、苦参、五味子、大黄、当归使用频次最高,共涉及19类药物,清热药占比最高,其次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为主;寒、温性药居多,主以苦、辛、甘味为主,归经主要为肝、胃、大肠经;关联规则得到核心药对33组,高频药对组合为苦参+黄柏,3味药高频组合为五倍子+苦参+黄柏,药对乳香+没药置信度为0.913;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到12个药物核心组合及6个治疗肛肠围手术期中医外治用药潜在新处方。结论:古今中医外治促愈用药多为寒性、温性药,以苦、辛、甘味药为主,多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生肌。
小叶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物质基础及潜在作用机制研究
王新雨,刘鹏江,李金炜,冯名亮,陈华
2025, 21 (4): 128-133. [摘要] (9) PDF (3210KB)(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化学成分研究,探讨小叶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物质基础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小叶榕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液相对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对制备的化合物进行鉴别。通过在线数据库和文献检索收集复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靶点,应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核心靶点-通路”网络,探讨小叶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结果:从小叶榕中分离出15个单体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0个化合物,其中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对香豆酸、异荭草苷、芦丁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小叶榕中制得。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小叶榕中(-)-表儿茶素、水杨酸、樱黄素、柠檬酸、异牡荆素等5个关键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NFKB1、RELA、IKBKB、AKT1、TNF、IL-6等关键潜在靶点,调控144个GO项目和60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结论:初步探讨了小叶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基于脏腑经络内外兼治论治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经验
尚鑫,齐家杉杉,徐无忌
2025, 21 (4): 124-128. [摘要] (6) PDF (1910KB)(5)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越来越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于DLSS目前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案,但对轻中度患者而言,保守治疗较为合适,中医治疗DLSS优势明显。徐无忌教授从事临床20余年,对中医治疗DLSS经验独到,疗效显著,认为治疗DLSS以补益肝脾肾为主,行气活血、散寒通络、清热祛湿为辅,标本兼治,配合经络学说、内外法兼治等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论治泄泻临证经验
吴雪,胡响当
2025, 21 (4): 120-123. [摘要] (8) PDF (1799KB)(5)
“脾虚湿盛”致泻是中医泄泻病因病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脾通过推动水谷精微运行化生气血津液,其运化功能正常是控制湿邪形成的关键。基于“脾主运化”理论,治疗泄泻时通过脾运水湿,运湿而行,服用以茯苓、薏苡仁为代表的中药,使湿出有路;脾畅气机,气畅湿行,服用以柴胡、木香、砂仁为代表的中药,使湿无留滞;脾化气血,托湿而行,服用以党参、白术为代表的中药,使湿出有路,湿无留滞三方面来健脾祛湿、扶正祛邪。以临床治疗泄泻为切入点,探讨“脾主运化”理论与泄泻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思路及方法。
育阴清热法论治痹证经验撷菁
刘君,董秋梅,邢立来,郝华,王慧敏,李彬彬,李琛
2025, 21 (4): 117-119. [摘要] (11) PDF (2013KB)(5)
育阴清热法以治疗下焦温病为主,组方多用滋阴类药物,肝肾阴虚湿热型痹证临床表现除四肢关节僵硬肿痛外,常伴有低热、手足心热、眼干涩、口干欲饮、困倦乏力等湿热症状,辨证用方以蒿芩清胆汤清虚热,桂枝芍药知母汤清热益阴,六味地黄丸补肝肾、泄湿浊,以达清热除湿、通络止痹痛的目的。全方主以育阴清热为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症治疗,选用温病治法育阴清热治痹病,旨在清透湿热外出,增补肝肾之阴,可获良效。
周亮教授基于“阳化气,阴成形”论治肉芽肿性乳腺炎临证经验
尹子昊,周亮
2025, 21 (4): 113-116. [摘要] (9) PDF (2013KB)(2)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最常见的乳腺疾病之一,主要见于育龄及哺乳期妇女,表现为乳房肿大、疼痛和发红等症状,常伴有脓肿。现代医学治疗虽可缓解症状,但复发率较高。中医学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气滞、痰凝、血瘀等因素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言:“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周亮教授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基本病机在于阳化生气不足,阴凝聚形过度,基于此提出“扶阳行气,消肿散结”治则治法,旨在调和阴阳,从根本上改善病情并减少复发。附临床医案一则,以供参考。
袁金声教授从“泄木安土”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徐坤敏,袁金声,钟亚玩,胡芳
2025, 21 (4): 109-112. [摘要] (10) PDF (1622KB)(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情志失调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纳运失司,是导致疾病缠绵难愈,病情变化的基础;木土不和,是基本病机所在。“泄木安土”是基于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及“治未病”思维所创立的治则治法。袁金声教授对“泄木”和“安土”的理论内涵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即“泄木”是“泄”厥阴之肝木,调理大肠之气机;“安土”不仅包括固护脾胃,及时止损,还应当兼顾疏利脾湿。通过安中土之不足、泄肝木之有余,疏调大肠之腑,“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证施治,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并附医案一则,以验之。
阮诗玮教授运用“和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撷萃
黄定,杨运劼,阮诗玮,翁晓娟,蔡晓津,郑焯文,吴金灿,王建挺
2025, 21 (4): 104-109. [摘要] (11) PDF (2013KB)(8)
总结阮诗玮教授运用“和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临床经验。阮教授结合“和法”的传统文化内涵,指出中医之“和法”乃“醇正和缓”之义,具有调和脏腑气血阴阳,兼以缓图祛邪之功效,目前已广泛应用于CKD治疗中。基于此,“阴阳不和、枢机不和、营卫不和”这“三不和”被视作CKD核心病机。治疗上采用“调和阴阳、调和枢机、调和营卫”三大策略以“和其不和”,缓图建功,旨在为中医药防治CKD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