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皮类中药和叶类中药的来源信息及显微鉴定规律
梁威,林艳明,周敬凯,傅榕冰
2024, 20 (9): 28-32. [摘要] (27) PDF (1907KB)(132)
目的:探究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皮类中药和叶类中药的来源信息及显微鉴定规律。方法:查阅筛选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的皮类中药和叶类中药,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药材的数量、基原植物、药用部位、采收期、干燥方法、贮藏要求、显微特征等信息。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15科19种皮类中药和25科31种叶类中药,分别占其收录616种药材和饮片的3.08%和5.03%。皮类中药多数以干燥的树皮或根皮为药用部位,多数在“春、秋两季”或“夏、秋两季”采收,并有14种药材的干燥方式为晒干。叶类中药多数以干燥的叶为药用部位,多达16种药材在“夏秋二季”采收,并有12种药材的干燥方式为晒干。皮类中药与叶类中药的贮藏要求均可分为“置干燥处”“置阴凉干燥处”“置通风干燥处”。皮类中药有石细胞、纤维、草酸钙方晶、草酸钙簇晶、淀粉粒、晶纤维等显微特征。叶类中药有不定式气孔、平轴式气孔、非腺毛、腺毛、草酸钙簇晶、草酸钙方晶、晶纤维等显微特征。结论:皮类中药与叶类中药的来源信息和显微特征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和多样性,还需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对两者的具体记载内容,以进一步发掘药材的鉴别规律和开发价值。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根及根茎类中药功能及应用分析
周敬凯,梁威,傅榕冰,张红参,赵玉峰,黄丽蓓
2024, 20 (8): 191-195. [摘要] (79) PDF (1682KB)(161)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根及根茎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特点,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9种根及根茎类中药录入Microsoft Excel 2020,按照功效归类、四气、五味、归经、用量用法、注意事项等类别进行数量统计分析。结果:169种根及根茎类中药,按《中药学》教材进行分类,得到清热药最多达36种,其次是补虚药32种;寒性药物73种,温性药物71种;苦味药最多;归肺经药物最多;孕妇慎用或配伍禁忌共55种;大多数根及根茎类中药均给出了明确剂量;带“参”的中药共有15种。结论: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根及根茎类中药虽入药部位相似,但功效具有较大的差异,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全草类中药来源信息探究
梁威,张忠伟,梁继业
2024, 20 (4): 169-173. [摘要] (29) PDF (2065KB)(464)
目的:探究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全草类中药的来源信息,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全草类中药的归类标准,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全草类中药的数量、药用部位、采收期、干燥方式、贮藏要求等,建立信息数据库深入分析。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42科88种全草类中药,占其收载616种药材和饮片的5.03%。药材数量最多的3科是菊科20种、唇形科13种、蔷薇科4种。有71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均为1种,有17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为2种及以上。全草类中药涉及13种药用部位类型,且分别有42种、34种药材以干燥地上部分、干燥全草为药用部位。全草类中药一般以季节、季节及物候期作为采收期,且有18种药材采收期为“夏、秋二季”。有58种全草类中药的干燥方式是晒干,占比高达65.91%。贮藏要求为置干燥处、置阴凉干燥处、置通风干燥处的全草类中药分别有30种、18种、21种。结论:88种全草类中药的药用部位、采收期、干燥方式、贮藏要求等来源信息存在规律性和多样性,还需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记载内容,进一步发掘全草类中药的鉴别规律和研究开发价值。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花类中药来源及花粉粒特点探究
梁威
2023, 19 (9): 201-205. [摘要] (24) PDF (2190KB)(1024)
目的:探究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花类中药的来源信息及花粉粒特点。方法: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的花类中药,建立数据库分析数量、基原植物、采收期、干燥方式、贮藏要求、花粉粒特征等信息。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20科31种花类中药,占收载的616种药材和饮片的5.03%。有24种花类中药的基原植物数各为1种,有7种花类中药的基原植物数为2种及以上。31种花类中药涉及花蕾、头状花序等14种药用部位类型。有24种药材以季节为采收期,有4种药材以月份为采收期。花类中药的贮藏要求包括置干燥处、置阴凉干燥处、置通风干燥处,并要注意防潮、防蛀、防霉等。有23种花类中药记载有花粉粒且表面特征、形状、萌发孔、萌发沟、直径大小均存在差异性,其中21种花类中药的花粉粒直径在13~170 μm之间。结论:31种花类中药的基原植物、药用部位、采收期、干燥方法、贮藏要求和花粉粒特点存在多样性,还需深层次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内容以发掘该类药材的鉴别规律和研究价值。
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来源信息统计分析
梁威
2023, 19 (7): 163-166. [摘要] (93) PDF (735KB)(103)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来源信息。方法: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建立数据库分析其数量、基原植物、药用部位等。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59科142种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包括85种果实类中药和57种种子类中药,占其收载616种药材和饮片的23.05%。药材数量最多的10科是豆科14种、芸香科11种、葫芦科9种、蔷薇科9种、大戟科6种、姜科6种、禾本科4种、菊科4种、茄科4种、使君子科4种。有31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2种,占比为21.83%。基原植物数为4种、3种、2种的药材分别有1种、5种、19种,且有6种药材的基原植物数不明。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分为完整果实、果实的一部分、完整种子、种子的一部分,各含71种、14种、51种、6种药材。85种果实类中药涉及20种果实类型,如核果、蒴果、浆果、柑果、聚合浆果等。结论: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果实及种子类中药的数量较多,药材的来源科属、药用部位和果实类型有多样性,还需深入分析《中国药典》记载的相关内容,以发掘该类药材的开发利用价值。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根及根茎类中药基原及药用部位统计分析
梁威
2022, 18 (8): 168-172. [摘要] (690) PDF (1028KB)(332)
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中的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数量和基原,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记载的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数量、基原、药用部位等信息,建立数据库以归类分析。结果: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记载52科169种根及根茎类中药,占其收载的616种药材和饮片的27.44%。根及根茎类中药数量最多的6科分别是百合科17种、毛茛科14种、伞形科12种、豆科10种、天南星科10种、姜科9种、菊科8种。有47种根及根茎类中药含2个及以上基原,占比27.81%,且以川贝母的6个基原最多。根及根茎类中药的药用部位包括根、块根、根茎、块茎和鳞茎,其中有32科73种以根或块根入药、20科46种以根茎入药、17科27种以根和根茎入药、7科23种以块茎或鳞茎入药,分别占比43.19%、27.22%、15.98%、13.61%。结论: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药材和饮片中根及根茎类中药数量多达52科169种,药材的基原和药用部位较为复杂,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具体记载内容,发掘该类药材的开发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