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态靶”理论辨治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
阮艺涛,王思远,郑庄铭,邱明山
2025, 21 (3): 96-99. [摘要] (55) PDF (1613KB)(68)
类风湿关节炎(RA)在中医学属于“尪痹”范畴,寒湿痹阻型为该病的常见类型,其治疗难达标且易反复。基于仝小林院士的“态靶辨治”理论,审视疾病全过程,依据现代医学研究对该病进行阶段分期,归纳总结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将寒湿痹阻型RA归属“寒湿”态,将其核心病机、关节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作为治疗靶点,用薏苡仁汤散外寒、祛内湿以调态,配合穿山龙、雷公藤祛风通络、消肿止痛、调节免疫,达到精准打靶、标本同治的功效,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玉屏风散抗过敏性鼻炎作用的“量-效”关联活性成分筛选研究
李欣悦,袁开智,王冰,关冬雪,孙艳涛
2025, 21 (3): 22-26. [摘要] (62) PDF (2210KB)(94)
目的:筛选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AR)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以卵清蛋白诱导小鼠AR炎症模型,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小鼠体内炎症因子IgE、IL-4、IL-5、IFN-γ水平。采用HPLC法测定玉屏风散中毛蕊异黄酮、白术内酯Ⅰ、升麻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含量。利用SPSS 27.0软件对上述含量结果和药效结果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玉屏风散治疗AR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毛蕊异黄酮、白术内酯Ⅰ与IL-5呈良好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91、0.697;升麻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与IFN-γ呈现良好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53、0.552。结论:毛蕊异黄酮、白术内酯Ⅰ、升麻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可能是玉屏风散治疗AR的活性成分。
基于VOSviewer的黄芪抗肿瘤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郭鹏翔,李待军,李付平,倪志涛,靳晓峰,刘成松,杨锡仓
2025, 21 (2): 160-169. [摘要] (46) PDF (2772KB)(136)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其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分析自2010年以来黄芪抗肿瘤的研究现状,为黄芪抗肿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中的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VOSviewer 1.6.18软件对纳入的2010—2022年黄芪抗肿瘤方面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CNKI共纳入文献699篇,Web of Science纳入1616篇文献。黄芪抗肿瘤的发文量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趋势,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与基金支持相对较广,研究机构主要以全国各省中医药大学为主,涉及胃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结肠癌、肝癌等多种癌症,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类、黄酮类等,主要的研究重点为免疫调节、肿瘤微环境等,其中黄芪多糖抗肿瘤出现的频次较高,因此黄芪多糖抗肿瘤的深入研究将成为黄芪抗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结论:21世纪以来,黄芪抗肿瘤研究取得了持续进步,特别是对黄芪注射液及黄芪多糖抗肿瘤的大量研究,促进了黄芪抗肿瘤新药理作用的发现与应用,提高了黄芪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
张振宇主任医师以益精通玄府法治疗小儿脑瘫
王宇涛,张振宇,朱玲逸,陈燊,杨丹,阮艳玲,胡
2025, 21 (2): 64-67. [摘要] (34) PDF (1858KB)(44)
小儿脑瘫是常见且易致小儿终身残疾的儿科疾病,现代医学目前主要通过肌内注射药物和手术等方式恢复脑瘫患儿的运动技能,多数侧重于预后康复,但临床疗效欠佳,且存在不良反应。张振宇主任医师根据《黄帝内经》及其他中医古籍中关于“精、髓、玄府”的论述,认为小儿脑瘫的中医根本病机是肾精不足、玄府不通,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治疗主方采用六味地黄丸合续命汤,通过辨证论治从根本上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显著。
彭涛教授基于“脾肾同治”理论辨治肾性贫血经验
李雯圆,李红,王政丽,彭涛
2025, 21 (1): 99-102. [摘要] (69) PDF (2027KB)(53)
肾性贫血(RA)是指由于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所致的贫血,该病病程较长,且会诱发心脑血管等一系列疾病,贫血严重则预后不良。彭涛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临证经验丰富,认为肾性贫血病位在肾,与脾胃关系十分密切,治疗上应以脾肾同治为主要原则,兼顾瘀血、湿浊等病理产物,健脾益肾、活血化瘀,疗效颇佳。
基于津液气化理论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汗证
曾明梅,张芹,陈嘉茜,李景涛,曹莹,杨科朋
2025, 21 (1): 62-65. [摘要] (69) PDF (1596KB)(78)
津液气化理论是对体内精血津液生成、输布、排泄规律的高度概括。津液气化功能失司,津液运化失常,是汗液外泄异常的基本病机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会导致机体的气化功能失常从而出现相应的汗证。在津液气化理论基础上,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汗证,以便为临床辨治提供治疗思路,并附上从津液气化理论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汗证患者临床医案一则。
基于农艺性状及药效成分对道地化橘红种质的评价与分析
徐幸酬,王文涛,罗华生,赵丽云,陈红锋
2024, 20 (9): 48-54. [摘要] (24) PDF (2183KB)(58)
目的:为了增加对中国传统道地药材化橘红的认识,采用多种成分指标测定的方法,结合农艺性状对道地化橘红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化橘红的柚皮苷、野漆树苷、柚皮素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化橘红的总黄酮、总多糖含量,以及采用挥发油测定法测定化橘红挥发油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主要道地化橘红品系均互相独立、各有优劣,不同种质资源对药材质量均有一定影响。结论:道地化橘红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为丰富,传统认为绒毛越多越好的评价方法并不科学,该研究所建立的综合评价方法为后续开展更全面的化橘红种质资源调查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用药规律分析
田涛涛,李无阴,唐洪涛,陈柯
2024, 20 (8): 169-177. [摘要] (68) PDF (3340KB)(77)
目的:基于R语言分析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专利数据库(CNKI)中关于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相关专利,筛选后导入Microsoft Excel中进行规范并建立数据库。采用R语言对复方中药的性味归经及频次、相关性、关联规则、聚类、主成分进行整体和分层次研究分析,在聚类分析中采用HC算法和AP算法两种方式进行验证解读。结果:共纳入文献226项专利,共包含226个方药,共得到中药714味中药,总频次为3 853次。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当归,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多属于活血化瘀药及补虚药,药性主要为温,药味主要为甘,归经多为肝经。相关性分析结果中相关度较高的为乳香-没药、没药-血竭、乳香-血竭、全蝎-蜈蚣、桃仁-红花。关联性分析形成以当归、乳香、没药为基础的核心药物组方,出现频次较高的固定配伍为乳香-没药、黄芪-当归;置信度和支持度较高的为没药-续断-乳香、红花-黄芪-当归。聚类分析中两种算法算出的结果为9~10组;主成分分析筛选出9个主成分,包含21种成分药物;相关性分析、关联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药物组合功效均为补益肝肾、健脾祛湿、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结论:中医治疗股骨头坏死多以“补益肝肾、健脾祛湿、温经通络、活血止痛”为原则,单味药核心用药为乳香、没药、当归;固定配伍中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类核心配伍为“赤芍-红花-当归、当归-乳香-没药-三七、当归-乳香-没药-血竭、乳香-没药-续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红花-黄芪-当归”;补益肝肾类核心配伍为“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淫羊藿-补骨脂、鹿角胶-枸杞子-菟丝子、牛膝-续断-延胡索、独活-桑寄生”;温经通络类核心配伍为“全蝎-蜈蚣、桂枝-木瓜”;健脾益气祛湿类核心配伍为“白术-茯苓-甘草”。
基于UPLC结合PCA法研究黄酒类型对酒女贞子质量影响
薛青苹,胡雨,郭志俊,马洪涛,张丽君
2024, 20 (8): 54-59. [摘要] (81) PDF (2016KB)(5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黄酒(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对酒制后女贞子的外观性状及主成分的变化规律,探究黄酒类型对酒女贞子的炮制影响。方法:采用HPLC方法对不同类型黄酒炮制后的酒女贞子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类型黄酒炮制后女贞子的外观性状及浸出物、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毛蕊花糖苷、松果菊苷、芦丁等多个成分的含量。结果:4种类型黄酒对制后女贞子性状无较大影响,对浸出物及芦丁含量影响较小,制后红景天苷含量升高,特女贞苷、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含量下降。通过4种黄酒对浸出物及其他成分的组间和组内差异比较,发现黄酒类型对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松果菊苷无显著性影响,而对芦丁和毛蕊花糖苷有显著的影响。结论:不同类型黄酒对酒女贞子的外观性状及浸出物、红景天苷、特女贞苷、松果菊苷含量无显著性影响,对芦丁和毛蕊花糖苷有显著性影响。
“和法”与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合并焦虑抑郁的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赵志幸,郭启涛,史晓花,刘亚莉,李路宝,霍献红,魏勇军,高社光,杨玉巧
2024, 20 (7): 110-114. [摘要] (49) PDF (1683KB)(62)
目的:观察“和法”与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合并焦虑抑郁的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1例。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治疗,中西药组在西药的基础上加“和法”汤剂口服治疗,中西药+针刺组在中西药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3组患者疗程均为8周。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黏膜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黏膜积分、SAS积分、SDS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黏膜积分、SAS积分、SDS积分均有所下降,3组患者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药+针刺组患者积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患者。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1.0%,中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6%,中西药+针刺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5%,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法”与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合并焦虑抑郁的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胃镜下黏膜糜烂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巩跃生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
邢冰,巩跃生,宋聚才,刘超峰,刘瑞涛,白炎军
2024, 20 (6): 160-166. [摘要] (19) PDF (2031KB)(6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巩跃生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组方用药规律,指导临床运用。方法:收集巩跃生教授2018年1月—2023年1月在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病例,根据纳排标准筛选符合规范医案,进行药物频次、药效、中药性味归经统计,运用R语言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获得核心组方。结果:口服处方中,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木香;外用处方中,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是白及、黄连、黄柏、白术、甘草。口服及外用处方均以寒性药、苦味药居首,以脾、胃及肝经为主,以清热药及补虚药频率较高,且口服治疗多配伍健脾理气药,外用则多配伍凉血止血药。延胡索+木香、茯苓+枳壳+香附分别是2阶3阶口服药物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的组合,口服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木香、枳壳、延胡索、柴胡、香附、川楝子,以疏肝健脾、行气止痛为主;白头翁+黄连、白头翁+秦皮+黄连分别是2阶、3阶外用药物关联规则中支持度最高组合,外用核心药物组合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主。结论:巩跃生教授治疗UC采用口服及外用药物相结合方式,注重肝脾同治,兼顾清热利湿、调和气血。体现其重视脏腑传变、辨证论治、调和阴阳、标本兼治的学术思想。
《伤寒论》柴胡剂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比较研究
吴梓敬,张涛,杜世凡,邵琳琳
2024, 20 (6): 148-153. [摘要] (7) PDF (1864KB)(47)
目的:比较《伤寒论》柴胡剂在现代临床各类疾病中的应用,分析柴胡剂临床使用的特点与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平台,检索近5年《伤寒论》柴胡剂的临床应用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并结合不同疾病的特点分析柴胡剂的现代临床应用。结果:共检索文献2 076篇,纳入研究1 458篇,应用于外感类疾病有101篇,涉及杂病有1 357篇。主要涉及的疾病分类依次为消化系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呼吸系疾病、肿瘤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等。小柴胡汤在消化系疾病(24.03%)、呼吸系疾病(19.33%)中使用频率最高,在呼吸系疾病的使用显著高于其他柴胡剂,文献115篇;大柴胡汤在消化系疾病(55.23%)、内分泌疾病(13.40%)中使用最多,在消化系疾病的使用显著高于其他柴胡剂,文献169篇;柴胡桂枝汤在神经精神疾病中使用最多,占比21.33%;柴胡桂枝干姜汤在消化系疾病中使用最多,占比33.57%;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神经精神(53.33%)、心血管疾病(23.19%)中使用最多,文献数分别为184篇、80篇,均高于其他柴胡剂;四逆散在消化系疾病(55.36%)、神经精神类疾病(14.59%)中使用最多,在消化系疾病的使用比例高于其他柴胡剂。结论:《伤寒论》柴胡剂的现代临床应用已不局限于外感疾病,因病机类似可广泛应用于杂病治疗。柴胡剂在不同类型疾病的应用存在明显差异,故仍具有探索其病机异同以及拓展临床应用范围等价值。
溶髓方干预终板软骨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
陈艺博,朱镕辉,胡钧,张海锋,龚德飞,班正涛,刘汝专
2024, 20 (6): 140-147. [摘要] (16) PDF (2875KB)(92)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溶髓方干预终板软骨细胞凋亡(CA)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CIDD)寻找新思路。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医药百科全书(ETCM),获取溶髓方中13种药物的活性成分和预测分子潜在作用靶点。检索Gen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出与CA进程相关的靶基因,并与药物靶点取交集。应用Cytoscasp 3.7.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并借助CytoNCA绘制核心靶点拓扑网络进行拓扑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使用R4.2.6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4和Python 3.2对获得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获得溶髓方治疗CA的154个活性成分,主要为槲皮素、γ-谷甾醇、山柰酚、黄芩素、桑辛素C等,通过拓扑网络筛选出关键候选基因肿瘤蛋白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Jun原癌基因(JunProto-Oncogene, JUN)等。KEGG富集分析显示,与CA治疗相关的信号通路主要为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溶髓方中核心有效成分与CA核心靶点均能通过氢键结合,且分子对接结合能均≤-5.0 kcal/mol,显现出良好的结合力。结论:溶髓方干预CA进程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等特征,作用机制可能是溶髓方中的槲皮素、γ-谷甾醇、山柰酚、黄芩素、桑辛素C等活性成分作用于TP53、MAPK3、JUN等靶点,通过调控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干预CA进程的作用。
壮医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李秀娟,李美康,宋宁,韩海涛,李婕,黄瑾明
2024, 20 (5): 87-91. [摘要] (17) PDF (2688KB)(93)
目的:观察壮医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针灸科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布洛芬片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壮医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别在治疗1月后、治疗3月后及疗程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VAS视觉模拟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起效快,疗效更稳定(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起效快,能明显减轻疼痛程度,临床疗效显著、稳定,且无痛、操作简便,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阳和汤治疗乳腺癌新解
王昭,陈星,程鑫,刘建西,贾晨曦,彭涛,马艳苗
2024, 20 (4): 123-125. [摘要] (25) PDF (1764KB)(60)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基于古籍和临证经验发现乳腺癌患者多属阳虚证,痰瘀胶结难解为其基本病机,根据伤寒六经辨证可归为太少两感。因此其治法当从温阳散寒、通行血脉入手,从而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临床发现阳和汤治疗乳腺癌屡用屡效,并附医案一则为乳腺癌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基于形气神理论探讨慢性非特异性腰痛针刺诊疗思路
刘梦嘉,孙秀萍,冶尕西,倪江涛
2024, 20 (4): 106-109. [摘要] (19) PDF (2056KB)(120)
形、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作为中医重要的思想理论,至今仍指导着中医诊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临床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分析,探讨基于形气神理论针刺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思路。调形,主要作用于皮肉筋骨,纠正异常生物力学改变;调气,通过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以止痛;调神,通过对高级中枢脑的调节对机体进行调节;通过对形、气、神的共同调节,为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值得推广研究。
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关节镜术后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疗效研究
葛梦涛,陈大伟,陈建锋,李浩,雷杰,叶锡光,熊昌源
2024, 20 (4): 93-97. [摘要] (10) PDF (2237KB)(74)
目的:探讨关节镜术后内服及局部外用药物两种方式治疗肝肾亏虚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2019年2月,于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住院的经关节镜有限清理术,按滑膜病理形态进行局部滑膜辨证分型为肝肾亏虚型的骨关节炎患者,其中20例内服中药患者为对照组,20例局部外用中药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天、14天、28天及3个月的VAS评分、Lysholm评分、Womac评分,比较组间评分,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早期均能减轻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持久,并避免了对患者胃肠功能的扰乱和其他疾病药物的影响。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8天及3个月VAS评分、Womac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外用中药治疗关节镜术后肝肾亏虚型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较内服中药好,且避免了中药内服的一些弊端,值得进一步推广。
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疗效观察
马娟娟,范乾,殷宝,赵锦涛
2024, 20 (4): 72-76. [摘要] (27) PDF (1769KB)(100)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2年8月就诊于庆阳市中医院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气虚血瘀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针灸推拿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醒脑开窍针法进行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ABC(包括谈话、复述、理解、命名)、BDAE指标评分进行评估及统计分析,并利用治疗前、治疗后的4项语言功能的得分进行疗效判定,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谈话、复述、理解、命名语言功能及BDA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BC各项评分、BDAE评分提高程度相较于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疗效显著,较单纯语言康复训练疗效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情况,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值得应用和推广。
薛一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经验及活血通脉膏方应用
姜作民,薛一涛
2024, 20 (2): 85-88. [摘要] (13) PDF (1976KB)(76)
总结薛一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薛教授认为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五脏虚损为基础,其中脾肾亏虚最为根本;痰瘀阻滞脉络为核心病机,痰瘀互结致病更甚;气机不调为致病关键,心神常受扰。治疗以益气补虚、调补脾肾为基础,活血通脉、化痰软坚为核心,调理气机为先导,重视心神共调。结合膏方在防治慢性疾病中的优势,自拟活血通脉膏方,取得良好效果。
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等效性研究综述
胡佳,张营,成焕波,殷涛,张帆,童政,陈美玲
2024, 20 (12): 213-217. [摘要] (113) PDF (1946KB)(105)
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等效性研究是促进中药配方颗粒快速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基于中国知网、万方网等数据库以“中药配方颗粒”“饮片”“等效性”为检索关键词,收集归纳近年来相关文献发现,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等效性研究在化学成分、药理,以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呈现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中药配方颗粒与饮片(汤剂)在化学成分、药理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为今后建立更加完善的中药配方颗粒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基于《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某院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使用情况分析
田亮玉,贾永涛,李文茜,贾红政
2024, 20 (11): 251-255. [摘要] (13) PDF (1793KB)(48)
目的: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的合理开具,为相关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汇总并分析中药处方的饮片使用类别、用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推荐规定的标准剂量的比例、剂量、味数、金额。结果:中药处方饮片用量与《中国药典》用量相差甚远,符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比例不到35%,所收集的中药处方中用量最多的前10味中药物中,木瓜超剂量频次最多,处方5 527张(96.86%),依次是威灵仙5160张(92.19%)、桑寄生5 124张(88.48%)、白芍4 950张(79.62%)。参照《中药饮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单剂量超过240g,441.50张(35.75%);单剂量处方金额超90元,151.56张(14.22%);处方味数超18味,332张(30.94%);剂数超7剂处方数467.83张(41.42%);中药饮片单剂量处方金额平均值为127.97~153.68元;处方剂量结果显示,151~300 g的占比43.77%,其次0~150g占比26.94%;处方剂数结果显示,0~3剂占比30.32%,4~7剂和>15剂分别占比25.75%和24.94%;处方味数结果显示,14~20味和7~13味占比79.33%,其他类占比20.67%。结论:中药饮片处方单味饮片用量超《中国药典》规定、剂数超7剂、单剂量超300g情况较为严重。亟待加强临床药师对中药饮片处方开具的干预,严格规范医师开方习惯,把控中药饮片处方药味数和单味药物的饮片用量,提高中药饮片处方开具的合理性,节约中药材资源,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服务。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含山豆根组方的配伍用药规律研究
王浩宇,夏中尚,刘娇娇,郝二伟,侯小涛,邓家刚,齐彪,杜正彩
2024, 20 (10): 179-185. [摘要] (28) PDF (2254KB)(76)
目的:研究含山豆根方剂的配伍用药规律,为山豆根的新药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药智网中山豆根药材中成药处方和中药方剂及中国知网中近15年明确含有山豆根处方的方剂,排除功效主治不明的处方,利用Excel 2019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创建数据库进行药物频次统计、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等。结果:共纳入含山豆根方剂217首,用于治疗病症的类型共58种,排前4的病症分别为咽喉肿痛、感冒、胁痛、银屑病;涉及药物418味;常与山豆根配伍使用的药物频次高于20次的药物共23味,排前5的中药为甘草、玄参、桔梗、连翘、黄芩,配伍中药种类有补虚药、清热药,药性主要为寒、温、平。药味主要以苦、甘、辛居多,主要归脾、肝、胃、肺经。药物组合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山豆根、桔梗、连翘、黄芩、金银花、射干、牛蒡子、薄荷、玄参、麦冬、甘草。结论:通过综合分析含山豆根方剂的主治病症、方剂类型、常配伍中药的使用频次、功效归属、性味归经及组方规律,可为山豆根的临证科学组方提供借鉴与参考。
肾绞痛医案一则论治:基于“十二纲—病理—方证”辨证体系
蒙健林,王清坚,林龙,黄文娟,王猛,于亚涛,李金蓓2,陈雅璐
2024, 20 (10): 107-110. [摘要] (41) PDF (2025KB)(59)
“十二纲-病理-方证”辨证体系是王清坚教授在胡希恕先生“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思维启发下提出的新见解,该体系从疾病症状分析、病情诊断及选方用药等维度指导临床诊疗,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治效率。通过论述王清坚教授运用“十二纲-病理-方证”辨证体系论治肾绞痛医案一则,为该辨证体系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王文帆,王汉,程义涛,邹文爽,刘铁军
2024, 20 (1): 239-242. [摘要] (56) PDF (2058KB)(266)
胃癌前病变是临床常见且需及时干预的一类疾病,其病因复杂,病机多样,治疗标准不一,若未经干预易发生进展,甚至发生癌变,威胁生命。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独具特色且收效颇丰,无论是中药内服、针灸外治,还是中医特色疗法以及民族医药疗法均对胃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综述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相关研究文献,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参考。
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用药规律及机制探析:基于文献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
牟飞燕,史树勋,柳芹芹,张大涛
2024, 20 (1): 154-162. [摘要] (12) PDF (2880KB)(96)
目的:探讨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inoMed等数据库,查找从建库到2022年12月31日之前,发表并证实对于痔术后并发症有确切疗效的文献。使用Excel 2016版进行药物频次及功效统计分析,应用R studio 4.2.1软件分析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痔术后的关联规则,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使用TCMSP数据库整理高频药物靶点及有效成分,在OMIM、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数据库检索术后疼痛疾病靶点,然后将药物与靶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中药外治方总计186首,176味中药。用药频次前5的中药依次为黄柏、苦参、大黄、蒲公英、五倍子。痔术后常用外治药物以清热燥湿、活血化瘀药为主;归经主要为肝、肺、胃、脾、大肠经;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辛、甘、涩为主,使用频次≥20次的有30味中药,可聚类为5类。高频药物组有效活性成分73个,药物作用靶点225个,疾病作用靶点2 339个,两者共有作用靶点171个。高频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中医外治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的功效以清热燥湿、活血止痛为主,兼顾利水渗湿、收涩解毒,临床用药广泛。核心药物治疗痔术后并发症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炎症因子、神经递质受体活性、免疫调节等相关。
针刺治疗颈髓损伤后节段性感觉运动障碍验案一则
刘秋平,刘涛,韩景献,张雪竹
2024, 20 (1): 128-130. [摘要] (15) PDF (2514KB)(97)
颈髓损伤是临床中常见且较为严重的一类损伤,损伤导致的运动、感觉及神经功能障碍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该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及抗炎药物为主,在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制定针对性、个体化的处方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特征。根据患者舌脉证,颈髓损伤病机为瘀血阻络,督脉受损。通过阐述颈髓损伤后节段性感觉运动障碍的病机与治则,并整理分析验案一则,观察针刺治疗颈髓损伤后节段性感觉运动障碍的疗效,从中医理论及临床上论证针刺在颈髓损伤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王清坚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面部皮炎经验
黄文娟,陈雅璐,居燕飞,林龙,于亚涛,劳永彩,王猛,蒙健林,赵雨涵,王清坚
2023, 19 (9): 145-148. [摘要] (20) PDF (1917KB)(97)
甘草泻心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原方可治疗寒热错杂于中、脾胃虚弱较甚、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之证,亦用于治疗狐惑病,现代医家将该方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口腔、咽喉、前后二阴黏膜糜烂及伴随消化系统症状的患者及失眠者。王清坚教授基于中医“十二纲-病理-方证”辨证体系,根据患者症状及病理状态,选用甘草泻心汤治疗面部皮炎伴口腔内溃疡,准确辨证、方证对应,疗效显著。通过分析王教授治疗面部皮炎的医案一则,整理其对该病的治疗经验,以飨同行。
理痰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观察
黄云凌,孙增涛
2023, 19 (9): 98-102. [摘要] (17) PDF (1766KB)(145)
目的:观察理痰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sST-2/IL-33炎症轴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西医诊断且中医诊断属痰浊阻肺证的64例患者,按随机化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理痰汤,持续10d,观察两组患者CAT、mMRC、血气、血清IL-33、sST2、IL-4、IL-10及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治疗后CAT、mMRC均降低,治疗组CAT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其中,咳嗽、咳痰、喘息、腹胀症状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理痰汤能有效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sST-2/IL-33炎症轴发挥作用。
HPLC法同时测定肾衰宁胶囊中5种大黄游离蒽醌的含量
薛忠,曹春琪,杨少坤,刘彦,律涛,师宁宁
2023, 19 (7): 43-48. [摘要] (14) PDF (1103KB)(82)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肾衰宁胶囊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采用资生堂MGⅡC18色谱柱(5 μm, 4.6 mm×250 mm),流动相为甲醇(A)-0.1%磷酸水(B),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30℃,流速为1.0 mL·min-1,进样量10 μL。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进样量范围分别在0.008 614~2.153 4 μg(r=0.999 9)、0.006 823~1.705 8 μg(r=0.999 9)、0.008 799~1.759 8 μg(r=0.999 9)、0.037 71~9.428 μg(r=0.999 9)和0.003 623~0.905 8 μg(r=0.999 9),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7.42%(RSD=0.8%)、103.58%(RSD=1.1%)、101.45%(RSD=0.8%)、103.54%(RSD=0.6%)、103.35%(RSD=1.1%)。结论:建立的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可用于肾衰宁胶囊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测定,可为肾衰宁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申艳慧基于三焦理论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任涛,申艳慧,白琳
2023, 19 (6): 120-123. [摘要] (33) PDF (1840KB)(115)
现阶段西医对于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方式单一,效果一般,且不良反应较多,传统医学通过对肝硬化腹水病因病机的分析,施以辨证论治,对此病的治疗有显著优势。申艳慧认为肝硬化腹水总属三焦功能受损,故用五苓散加减,开上焦以助宣化,畅中焦以助运化,调下焦以助温化以治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明显,为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新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