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征常见眼干、口干等症状,中医内科将其归为"痹症"范畴,病因病机为虚、毒、瘀[1]。治疗方法为滋阴润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后世对于干燥之理解皆为一派火热之象,因而用药尽属寒凉之品,这不免对于燥气的认识有所偏差。论述燥之成因及其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辨治干燥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分析中风病患者中医分型辨证与头颅CT影像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经过CT影像学检查,通过比较辨证分期结果与CT检查结果,探讨其内在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型结果:30例为中脏腑者,26例为中经脉者,中脏腑者中脑出血患者20例(66.7%),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脑出血量较大,存在明显占位效应,中经络者中脑梗死患者有19例(73.1%),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多发于基底节区域.结论:中风患者的颅脑部CT诊断能够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加规范和客观,有利于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CT检测结果对其中医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颈椎病患者的CT检测结果及其临床资料.结果:153例颈椎病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为眩晕型的有53例(34.6%),征象表现为椎管前后径变小、椎间孔和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P<0.05);痉证型的有48例(31.4%),征象改变以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为主(P<0.05);痹证型的有52例(34.0%),征象主要为在病变阶段颈椎生理曲度改变(P<0.05).结论:CT扫描清晰地显示出了椎管、椎体及椎间盘内部的微细结构,对颈椎病的诊断和辩证分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