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态靶辨证在胃肠实热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的应用:基于大黄黄连泻心汤加红曲、生山楂
王元元,梁永林,王志刚
2024, 20 (5): 125-128. [摘要] (4) PDF (2039KB)(53)
糖尿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合并症很多,其中合并高脂血症较为常见。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属中医“消渴”合并“痰证”“浊证”“瘀证”等范畴。仝小林院士基于多年临床研究把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分为郁、热、虚、损4个阶段,胃肠实热为“热”阶段的常见证型,临床症状多见脘腹胀满、口干、口渴、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沉实等。此类患者以热为态,治疗需清热通腑以调态,主方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合并高脂血症,以痰浊为靶,用红曲、生山楂化浊降脂以打靶。针对胃肠实热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运用态靶辨证既能调患者实热之态,又可对痰浊症状精准打靶。
大黄附子汤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马德睿;张莹;黄琛;张新龙;苟甜;王志刚
2021, 17 (6): 69-72. [摘要] (190) PDF (1570KB)(680)
目的:观察大黄附子汤加减灌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病Ⅳ期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与治疗组(n=36),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餐前12单位,晚餐前12单位,皮下注射;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口服,1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12.5mg口服,1次/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大黄附子汤加减灌肠,2次/d。两组患者均周连续治疗5天,疗程4周。于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症状变化及肾功能指标,并统计治疗结果。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酐、血尿素氮、24h蛋白量,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肌酐、血尿素氮、24h蛋白量下降更明显(P<0.05)。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附子汤加减灌肠对糖尿病肾病中晚期患者肾功能改善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裴正学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经验总结
田景霞; 马琪; 李荣荣; 包琪琪; 王志刚;
2018, 14 (8): 143-145. [摘要] (175) PDF (1515KB)(420)
通过在门诊期间,观察裴正学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用药,总结裴老治疗浆乳之心得。裴老认为,此病的病位,与肝、脾胃、肾息息相关,重在肝;其主要的病机为肝郁气滞,营气不从,经络阻滞,气血瘀滞,聚结成块,蒸酿肉腐而成脓肿,溃后成漏;若气郁化火,迫血妄行,可致乳头溢血。故在治疗过程中裴老注重疏肝解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以自拟方柴山合剂合托里透脓散合方治疗此病,疗效甚佳。
肺痨与虚劳浅鉴
王志刚,丁家森
2017, 13 (9): 58-59. [摘要] (194) PDF (1384KB)(641)
肺痨与虚劳为两种不同疾病。现代中医认为肺痨是一种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而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古人对两者的认识不一,初学者很容易将两者混淆。从病名、病因、治则治法三方面对肺痨与虚劳加以浅要鉴别,以期理清两疾病之间的关系,方便初学者学习。
浅议燥邪与干燥综合征之论治
朱代迁;王志刚;
2016, 12 (3): 77-78. [摘要] (141) PDF (472KB)(452)

干燥综合征常见眼干、口干等症状,中医内科将其归为"痹症"范畴,病因病机为虚、毒、瘀[1]。治疗方法为滋阴润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后世对于干燥之理解皆为一派火热之象,因而用药尽属寒凉之品,这不免对于燥气的认识有所偏差。论述燥之成因及其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辨治干燥综合征提供参考依据。

土家族药红蜈蚣七与岩丸子复方水煎液对急性腹泻小鼠模型作用研究
丁家森; 陆宇; 王志刚; 王德好; 甄蓉蓉; 孙晓蕾; 魏璐婉
2016, 12 (16): 12-13. [摘要] (66)
目的:观察土家族药红蜈蚣七与岩丸子复方水煎液方对大黄煎液致小鼠急性腹泻模型的影响。方法: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大黄煎液阳性对照组、复方高、中、低剂量实验组、蒙脱石散组。小鼠给予灌胃大黄煎液,构建急性腹泻模型,再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复方煎液和蒙脱石散溶液,观察比较各组小鼠腹泻指数。结果:复方各剂量组腹泻指数明显低于大黄煎液阳性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红蜈蚣七和岩丸子复方水煎液均有较好的止泻作用。
从脾胃、散膏论治糖尿病
南向萍; 王志刚
2016, 12 (15): 75-76. [摘要] (143) PDF (478KB)(396)
现代医学证实糖尿病的发生以胰腺病变为主,然而古医学中并无胰腺之名。后世医家通过对《难经》的深入研究以及从解剖学角度考证发现今之胰腺与祖国医学中的脾胃、散膏关系密切。从脾胃及散膏方面初步探讨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治疗。
纵横分析中医药教育的传承与改革
潘奕旭; 王志刚
2016, 12 (14): 158-159. [摘要] (136) PDF (483KB)(362)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临床的基石,亦是培养人才、决定中医队伍质量的关键。如何将现今院试中医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结合,以实现传统中医药学深入稳定的传承乃至发扬,已成为当下中医药行业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纵向结合古今情况,横向结合世界教育特征,分析论述当今中医药教育的传承、改革与发展。
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机理探析及临床应用
潘奕旭; 王志刚
2016, 12 (13): 105-106. [摘要] (131) PDF (464KB)(362)
针对如今临床一大病种——皮肤病,以《内经》《伤寒论》等四部经典作为理论依据,对其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进行相应的讨论及病案参照说明,阐明经方中温阳通里的药剂,于皮肤病的治疗上有着简捷、根本的疗效及作用。
被引次数: Baidu(1)
从阳虚论述盗汗
罗颖丰; 王志刚
2016, 12 (12): 72-73. [摘要] (163) PDF (433KB)(335)
盗汗一症临床多见,但医家多以阴虚立论。笔者着眼于阴阳,阐述汗的生成、阴虚阳虚的形成、寤寐时阴阳的转化,辨证盗汗属于阳虚证。
中风病患者中医分型辨证的头颅CT影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王志刚,叶子,刘文华等
2013, 9 (11): 192-193. [摘要] (104) PDF (466KB)(451)

目的:分析中风病患者中医分型辨证与头颅CT影像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风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再经过CT影像学检查,通过比较辨证分期结果与CT检查结果,探讨其内在关系.结果:中医辨证分型结果:30例为中脏腑者,26例为中经脉者,中脏腑者中脑出血患者20例(66.7%),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脑出血量较大,存在明显占位效应,中经络者中脑梗死患者有19例(73.1%),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病灶多发于基底节区域.结论:中风患者的颅脑部CT诊断能够使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更加规范和客观,有利于提高中医对该病的辨证治疗效果.
 

被引次数: Baidu(2)
颈椎病的CT诊断及其在中医证型中的临床价值及应用
叶子,王志刚,刘文华等
2013, 9 (10): 196-197. [摘要] (53) PDF (1450KB)(419)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CT检测结果对其中医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颈椎病患者的CT检测结果及其临床资料.结果:153例颈椎病患者中,中医辨证分型为眩晕型的有53例(34.6%),征象表现为椎管前后径变小、椎间孔和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P<0.05);痉证型的有48例(31.4%),征象改变以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为主(P<0.05);痹证型的有52例(34.0%),征象主要为在病变阶段颈椎生理曲度改变(P<0.05).结论:CT扫描清晰地显示出了椎管、椎体及椎间盘内部的微细结构,对颈椎病的诊断和辩证分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被引次数: Baidu(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