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5, Vol. 21 ›› Issue (9): 36-45.DOI: 10.11954/ytctyy.202509007

• 基础与实验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寒热辨证思维研究

张芳洲,马淬兰,刘晓倩   

  1. 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中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
  • 出版日期:2025-09-05 发布日期:2025-10-17
  •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2060917);贵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9]135号)

  • Online:2025-09-05 Published:2025-10-17

摘要: 目的:探究中医寒热辨证思维的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方法:招募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本科生分为低、高年级两组,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采集、分析被试进行寒热类别判断任务的行为学与脑电数据。结果:行为学结果显示,辨证热性材料的反应时较寒性材料更短(P<0.01)。脑电结果显示,各成分的波幅差异主要集中在不同年级之间,在200 ms事件相关电位负波(N200)和400 ms事件相关电位负波(N400)时间窗,低年级被试的波幅大于高年级(P<0.01),在200 ms事件相关电位正波(P200)和晚期正电位(LPP)时间窗,高年级被试的波幅大于低年级(P<0.05);寒热辨证思维在前期阶段可能存有共同的加工机制,均诱发了N200、P200、N400成分,在后期LPP阶段开始出现寒热材料加工的分离趋势。结论:学习中医的时间与中医知识的储备量可能是各成分波幅出现年级差异的主要原因;寒热辨证的前期大脑认知过程相似,在后期LPP成分出现差异,热性材料较寒性材料具有加工优势。从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层面揭示寒热辨证思维的认知规律与神经机制,丰富中医辨证思维的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寒热;辨证;中医;思维;事件相关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