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传统医药 ›› 2025, Vol. 21 ›› Issue (8): 231-239.DOI: 10.11954/ytctyy.202508044

• 综述 • 上一篇    下一篇

灸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熊竞争,张天武,陈蓉,鲁双喜,李莎莎,代龙金,张继,罗明瑞   

  1. 普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
  • 出版日期:2025-08-05 发布日期:2025-08-20
  • 基金资助:
    云南省中医联合专项-重点项目(202101AF070084);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2101AZ070001-175,202201AG070233);云南省科技厅生物医学重大专项资助(202302AA310006);云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专项计划(202403AC100017);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院联合基金(XYLH202304);云南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B240326);云南中医药大学青苗人才项目(3097010288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09711011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少数民族医药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研究(GHC-2024-2FGM-365);云南省一流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建设学科-中医学(10171100600BK);云南省社科联-云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专项(LHZX202422);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4JS2409)

  • Online:2025-08-05 Published:2025-08-20

摘要: 痛风性关节炎是以嘌呤代谢紊乱为病理基础的一种代谢性风湿病,发病机制复杂,与免疫炎症、尿酸代谢、肠道菌群紊乱、骨代谢异常及氧化应激等密切相关。目前现代药物治疗此病副作用较多,复发率高。中医灸法干预痛风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临床疗效肯定。研究表明,中医灸法防治痛风的潜在机制包括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尿酸代谢及肠道菌群、调节骨代谢、保护肾脏、降脂等。通过对近年来中医灸法(麦粒灸、温针灸、壮医药线点灸等)治疗痛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科研提供借鉴及启示。

关键词: 痛风性关节炎;麦粒灸;壮医药线点灸;炎症反应;尿酸代谢;骨代谢